读书趣谈︱格非:读书可以帮人摆脱知识的“奴役”

(文章来源:阅读时代)

读书可以帮人摆脱知识的“奴役”

作者:格非
为什么要读书?你找一百个学者来回答这个问题,一百个学者里面可能有九十个回答是一样的:为了获取知识、获得技能、了解世界。但我的理解可能有一些不同。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读书能帮助我们摆脱知识的“奴役”。
假如你从不读书,那么你只好听信别人叫你吃什么、叫你做什么,告诉你什么是有科学依据的,什么是正确的,你就会被被动地包裹在大量的信息里面,就没办法有自己的理解。假如对某件事,你的答案刚好和别人的答案不一样,那你就要读书,你要到书里面寻找那些赞同你意见的人,寻找共鸣。
所以我觉得阅读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建立认同关系,然后让我们在非常深的彼此理解中,更好地发展自己。
阅读的“前理解”至关重要
很多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你自己建立起来。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需要一些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中一个就是你手边得有一本字典。首先你得认识字,你得自己学会去查文献。
你不能人家怎么说怎么信,这就比不阅读还要糟糕。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要想把阅读推向纵深,推向更好的境界,阅读方法的培养非常重要。
今天我讲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就是阅读和历史情境。举个例子,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四句话小孩子都懂,意思很简单。然而就算你把这首诗读上一百遍,可能你还是理解不了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想要理解它,你必须要知道这首诗具体的历史背景,也就是你得有“前理解”,你得查阅相关文献。
负责任的学者应有广阔的文化视野
现在很多人不注重对“原典”的阅读。很多大学生写论文都不查一手的资料。我记得有次一个学生做论文答辩,他的题目是关于先锋文学的,他在答辩中举了很多的例子,但那些例子完全没有根据。事后我问他材料是哪儿来的,他说从网上看来的呀!现在好多青年学生都这样,他不去读一手材料,他只读二手的材料、三手的材料,以至错误百出。
比如很多学生喜欢胡兰成、张爱玲,其实这没什么关系。有一年我在上海,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做论文研究方向都是张爱玲,这就是一个问题了。这个跟整个社会对文学史的描述是有关系的,我们很轻易地就相信了这些描述。张爱玲当然是很优秀的作家,但是是不是整个文学史就只剩下张爱玲、沈从文了呢?当然不是!你如果是一个负责任的学者,你应该有更宽阔的历史文化视野。
所以我说,不管是文学研究还是大众阅读,中间充斥着很多的谬误,有些人毫不负责,传一些小道八卦的消息,做一些非常不负责任的写作,然后你把这些小道消息当作历史真实来了解,这不是缘木求鱼吗?
读书时不能盲目把自己交给作者,而是要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必须有自己的判断。读书帮助确立自我,而不是为了迷失。
青年知识分子肚子里要有“干货”
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书你想读读不到。比如我当时想读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到处都没有。你去哀求别人借给你,人家不借,出版和资讯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但其实这也有好处,因为这样,我们过去就只能读一些很平常的书,比如《史记》《论语》这些原典,这也使得我们这代人在一些方面研究得比较专门、比较深入。今天读书“博”,反而会成为一个问题。
所以,我给清华大学的学生提出来,你们读多少书我们管不着,但是你读的书里必须要有原典,肚子里得有些“干货”,否则你的“自我”会被别人带走。
其实这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希望年轻人在某些领域有自己的判断,去“较真”。你只要下功夫读那么几本书,你就会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你认真读十本西方经典书籍,你一开口就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读到研究生,都不去读原典,这是当今非常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我很担心的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