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 回想八十年代在华师大的读书经历,莫不深惜三叹

(0)

相关推荐

  • 周纪鸿 ‖ 教师节怀念恩师汤吉夫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要到了.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要在这个时候去看望自己最敬佩的老师.但是,我最敬佩的老师汤吉夫先生已经去世近四年了,他是2017年11月19日12点25分去世的.此刻,我只能寄情文字,表示对 ...

  •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邮箱:3125136050@qq.com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作者:吉建军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经历了一次"井喷",这个时期是中国作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取得成绩较为可 ...

  • “郊区诗人”孙甘露:快时代的“慢先锋”

    "一个郊区诗人的上海时光",在朵云书院戏剧店举办的这场阅读分享会,标题集合了孙甘露新近出版的两部作品集的关键词:<我又听到了郊区的声音:诗与思>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是 ...

  • PBJ: 华中农大李国亮与华师大张征锋共同通讯发布——水稻长非编码 rna 的综合数据库RiceLncPedia:

    长非编码 RNA (lncRNAs)是指 RNA 分子的长度至少为200个核苷酸(nt) ,通常具有低蛋白质编码潜力(Chekanova 2015).在植物中,新出现的证据表明 lncRNAs 在发育 ...

  • 格非:师大忆旧 | 西东合集

    我来华东师大读书是1981年,那时的校园空旷寂寥,远没有后来那般喧嚣.我记得出了学校的后门,就是郊农的菜地和花圃了,长风公园的"银锄湖"与学校也只有一墙之隔.校园的西南角还有一处空 ...

  • 清华教授格非:中国孩子人格单一,国民生活在对平凡的恐惧中

    因为社会的发展,资源的竞争,许多中国父母在接受自己'平凡'一面的同时,渴望着孩子的'不平凡'. 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之下,家长们慷慨地.激情昂扬的,在孩子们的生活和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平凡,原意为 ...

  • 格非:远方的消失与经验传播途径密切相关

    我们总是用"文学"这个概念,来指称有史以来一切文学写作和作品,殊不知现代意义上"文学"这一概念,最早也是从18世纪末才开始出现.从根本上来说,现代意义上的&qu ...

  • 众家言说|格非:我读《玫瑰之名》

    爱世界,爱文学,爱<世界文学> 我读<玫瑰之名> 格非 去年冬天,我在法国南部的索拉日修道院呆了一个多月.这座矗立在半山腰上的修道院属于圣方济各修会,地点已靠近了意大利北部(我 ...

  • 咨询华师大谢师兄问题录

    一.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华师研试复试时间很晚,如果调档可能没有换学校面试的机会了,是这样吗? 二.考华师,如果是考学科教学(语文) 难吗? 三.你的资料可以送给我或者买给我用吗?或者你有没有推荐的资料? ...

  • 格非《奇人胡惟丏》阅读答案

    奇人胡惟丏 格非 ①我们班,有一个名叫胡惟丏的奇人.他的年龄比我们大个四五岁,落拓不羁,一副名士派头."丏"这个字不算冷僻,但老师在点名时常将它读成"丐",从而 ...

  • 《月落荒寺》:格非的意象与存在之书

    我总觉得,格非若专去写诗,风格大抵在叙事抒情的冯至与象征主义的李金发之间. 从<褐色鸟群><欲望的旗帜>,到近年的<江南三部曲><望春风>以及刚刚推出的 ...

  • 格非:越是可口的东西,往往越容易让人厌腻

    格非,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当代著名作家.学者,清华大学文学教授,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有<迷舟><相遇>等中短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人面桃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