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秘籍|孙过庭《书谱》笔法重点

孙过庭《书谱》,纸本墨迹,书于垂拱三年 (六八七),历来被誉为“词翰双绝”。《书谱》不仅是古代草书范本中字数较多者之一,且以草法严谨著称,向来被认为是对王羲之草书比较忠实的继承者。

《书谱》通篇章法参差错落,颇具浑然天成之妙,加之其细微的起承转合及提按顿挫之法所具有的典范意义,故后世学习草书者,莫不从孙过庭《书谱》中汲取营养。自孙过庭《书谱》产生至今的一千多年来,其在草书发展史上的标杆性意义,将一直延续下去。

筆 法
孙过庭是二王书法的继承者,在笔法上,起笔、收笔、转承等法纯为二王一系。米芾评价《书谱》说:“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宣和书谱》中评孙过庭:“尤妙于用笔,俊拔刚断,出于天材,非功用积习所至。”
与王羲之草书相比,孙过庭用笔以“爽利”见长,信笔而书,毫不迟疑,而且字势十分灵动,细部刻画非常到位,有很多出人意料之笔。由于《书谱》具有“俊拔刚断”的用笔特点,在临写时一般不宜用羊毫。羊毫柔而致密,不易表现出“爽利”的感觉,应采用兼毫或狼毫,借助笔的“弹性”来表现用笔“爽利”、“刚断”的特点。
《书谱》中的字字径比较小,所以,书写时腕部的动作比较多。其风格属于妍美一路,在当时还存在着对“质”与“妍”的讨论。“质”是一种内在的含蓄美,强调线条的质感、淳古的表现方式以及以厚重为特性的艺术特点。孙过庭认为文质的更 换、醇醨的变迁,乃是合乎历史发展之常理的,因而不必厚古薄今、尚质非妍。可见孙过庭论书不泥于古法而追求美感的倾向。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 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在楷书中,对点画的要求是很高的,这关系到楷书的书写质量。而在草书中,更为重要的是使转部分,点画是一种情性的表现。
下面我们对《书谱》中几类独特而具有代表性的用笔方法进行解析:
#1
方折與圓轉
在楷书中,笔画与笔画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通过折的方式来体现的,折的审美意味就体现在方的感觉;而在草书中,为了强调流变性和舒畅感,笔画之间乃至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往往用转的方式来表现,转的美学意味体现为圆融感。
孙过庭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使转不畅则显得迟滞,一味的圆转则易显得流俗。
01/方折
方折是楷书笔法在草书中的延续。一味地、不加节制地使用圆转的方法,而缺乏方折的对比,就会显得缺少节奏。正确而合理地运用方折的笔法在草书中还是十分必要的。
孙过庭草书中的方笔,由转折时提笔调锋后笔锋接触纸面时“切”的动作来表现,如“观”、“顾”、“改”、“除”、“谓”、“陶”、“使”、“尼”等字第一次转折处的方笔。
02圆转
圆转,是从篆书的笔法中演变而来的。草书流变、秀美、通畅、多姿的笔画形态的形成,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了使转的方法。
具体写法是在写到转折处略加以提笔,但没有顿挫动作,即为“暗过”。有顿挫势 必会形成方角和转锋的动作,而“暗过”指的是在转弯时略提后用弧形的动作一带而过,同时笔画和笔画之间没有很明显的粗细变化。
《书谱》中比较单纯的转笔,如“向”、“可”、“如”、“南”等字。
比较复杂的转笔,即连续的转笔,如“寻”、“惊”、“将”、“独”、“带”、“称”等字。
《书谱》 中也有类似怀素《自叙帖》中婉转流利的圆笔,如“遂”、“远”、“安”等字。
所不同的是,怀素的转笔多用中锋,笔画粗细比较一致,孙过庭草书中的转笔则一般有粗细变化。无论是哪一种转笔,都要把笔锋理顺,不能产生绞锋,这里就有一个笔法的问题,只要提按和使转准确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当然,孙过庭草书使转处更多的是方圆并用, 因为转与折本是针对同一个笔画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
如“好”字左边右下部分的转笔处,并非一转而过,而是转中带折;
如“知”字一笔而就,转中带折,方圆兼备;
“假”字的最后一笔,也是方圆并用。
这些方圆结合的曲线是草书中最难以掌握的,孙过庭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靠线条粗细的变化,一是靠行笔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非常巧妙,所以能产生节奏感。
#2
壓筆與節筆
2.1/压笔
承接前文,孙过庭草书笔画转弯处的写法,除了转与折两种方法外,还经常用到压的方法,即转折时下一笔的起笔搭在上一笔的收笔上,两个笔画都显示出自己 的形态,但没有楷书的方棱之感,同时也不像圆转那样抹杀了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特性,而将两笔转化为一笔。
使用压笔的方法容易形成关节,关节在草书中尤为重要。清代刘熙载说“草书尤重筋节”,而压笔是形成“筋节”的重要方法之一。
所以,在临摹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这些地方看清楚,同时,要用不同的方法来加以对待,这也是判断草书质量如何的一个标志
如“者”、“岸”、“尺”、“书”、“从”、“笔”、“奇”、“学”等字中的压笔。
2.2
孙过庭《书谱》中有一种很特殊的笔画形态,即节笔。关于节笔的产生,普遍认为是纸张的折痕所致,此处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用笔方法加以分析。
节笔是一种带有三角形状态的笔画,尖锋入纸,然后逐渐加大力度下按,笔画逐渐变粗,到了一定的程度后突然收笔。在笔画形态中,这种笔画显得比较有节奏,因此我们可以把“节笔”当作一种紧缩运笔节奏的手段。
王慈《郭桂阳帖》局部
节笔给人以戛然而止的感觉,特别具有个性特征。在南齐王慈《郭桂阳帖》(见《万岁通天帖》)中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笔画形态(如“也郭”二字)。但在孙过庭《书谱》中运用得更为广泛。
如在“宜”、“太”、“时”、“巨”、“极”、“后”、“文”、“之”等字中,节笔的特点都非常明显,甚至有些极端。

节笔一般是整行出现,如“纸墨相发四合也”、“知偏工易就”、“偏追劲疾”等句中,每个字都出现了节笔。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