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风度美

肖旭

1、风度美是人类社会进入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里,包含着人类一种最珍贵的特性——自我创造。风度美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所追求,也因为这里蕴含着人类的美的创造。“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著名的美学原理也适用于风度美的形成。人们在风度美的自我创造中,体现出了自己的智慧、勇敢、灵巧等。良好的风度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培养、修养、磨练而成的。在这过程中,内在美自然流露出来,形成自己特有的待人接物的行为方式。周恩来总理学识广博而且有高尚的

道德情操。他在南开学校读书时,在大立镜旁糊了一面“纸镜”,上面写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宜正,肩宜平,胸宜宽,背宜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他在外事活动中尽显其伟大的人格魅力,与他时时注意自己仪表、风度是分不开的。

良好的文化修养,渊博的学识、精深独到的思辨能力,是构成高雅风度的内在因素,通过语

言、举止、服饰、态度和作风自然地转化为外在的形式。

2、风度美要求内秀与外美的和谐统一。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人既是自然的主人,也是社会的主人。如果把所有美的事物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和艺术美。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万物之灵长,同时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具有

自然美的属性,更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人既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的形象。人不仅是审美主体,而且是审美客体,因此人是世界上一切美的事物中最美的事物。美有两种最基本的划分,一种是外在的形貌美,一种是内在的心灵美。仪表美是外表的,是自然美的最高形式,也是风度的主要表现形式;内在美是更为深刻的社会美的主要部分,是风度的内

核。风度尽管反映人的内在美,但它总是具有感性或外显的特点,是通过站态、坐态和行态等可视因素展现出来的。人们常说“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这对风度美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外在的仪表与风度之美尽管具有直观的审美吸引力,但终究只能唤起初级的审美愉悦,充其量也仅能达到“悦心悦意”的美感层次。而对内在的心灵美的理解和欣赏则大不一样。借助心灵美所体现出的道德与情感力量,随着观赏主体的精神的昂奋与情感的升华,审美感知必将得以深化,最终导入“悦志悦神”的至高境界。风度美属于社会美范围,是人的内在美(包括性格、品质、修养、情趣等)的自然流露。

虽然,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但具有风度美的人,他的内秀与外美必须是共存同在的。既容貌端庄、体态健美;又道德高尚,为人开明,这样的航空服务人员无疑

是有风度的。对风度美来说,天生美质与精神内涵的完美统一,是一种自然和谐。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就说:“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便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偶然穿戴和装饰得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没有心。” 看来做一个漂亮的人并不难,难的是做一个“有心”的人。天生丽质,虽然人人都希望,但并非人人都有。可我们如果能辅以适当的修养,也可以使平庸的形貌变得生动迷人。

3、内在美是优雅风度的内核。内在美,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即思想、情操、品格和道德美,它要求人们注重思想、品格和情操的修养。美的形象、优雅的风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并

且内容起决定作用。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优雅的风度是内在美的自然流露,要靠不断地长时间修养、磨练才能实现。

自然美与社会美统一的最高表现形态就是人格美。人格美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即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容、仪表美等的和谐统一,而外在美是人自身美的凝聚和显现,它既能给本人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自美的心理享受,又能给他人以审美美感,使人赏心悦目。女人追求外在的形貌美,是人的天然本性,是最自然的表现。可以说,站、坐、行三种姿态是人的自然形体在空间中的形象显现,加上优雅的手势和温和的表情会构成一种和谐的造型美。从静观或动态角度,这种直观的造型美便是风度美的客观的具体表现。但这并非是说,风度就是这几种“态”的简单的形式组合。心灵美可以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能引起人的内心深处的激动,打下深刻的烙印。它操纵、驾驭着外在美,是人之美的源泉。正因为有了心灵美的存在,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才能让人产生由衷的美感。内在美比外在美具有无可比拟的深度与广度。

航空服务人员作为旅客的直观审美对象,其心灵美也是被关注体察的要点。通常人们总习惯于把仪表美和风度美归于“外在”的美,而把心灵美称为“内在”的美,只有这二者的和谐统一方可造就一种“完整的美”。心灵美是人的其它美的真正依托,是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之美的综合表现。

4、心灵美的核心是善。在中西美学史上,美即善的说法颇为常见。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

为,美和善是一致的。亚里斯多德也说:“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他们认为一切心灵皆向往善。在我国美学史上,最先将美、善并举的是孔子。他曾提倡“尽美矣,又尽善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另外在谈及衡量君子的尺度时他还提出“五美”之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所讲的“五美”,也就是五种仁善的行为。就善而言,它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这种道德规范,就是善和美,否则就是恶和丑。

文/肖旭

(0)

相关推荐

  • 如何学好礼仪

    人是礼仪的行为主体,所以讲礼仪首先应该从个人礼仪开始.个人礼仪主要包括言谈举止.仪表服饰等到方面的礼仪要求.个人形体美礼仪.仪态仪表礼仪修养,服饰装饰艺术.礼仪插花. 礼仪,讲究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 ...

  • 薛永武: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研究的未来趋势

    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随着美学对各种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我们应该加强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的研究,认真把握人才与审美的互动关系:而"人才美学"的提出也彰显了美学对人才学的渗透,体 ...

  • 薛永武:内在美的文化性

    人的外在美是以形式取胜的,而人的内在美却是以内容取胜的.从审美促进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人的外在美虽然有利于促进人才开发,但人生在世,对于一切立志成才的有志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追求人的内在美,因为只有真 ...

  • 《礼记》里的12则千古智慧,体味中华礼仪之美!

    国学修学堂发布时间: 18-10-1312:53<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编定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1/其德 ...

  • 传统礼仪之美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

  • 精选20句《礼记》名句,学习中华礼仪之美,为人之智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贵在有礼.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向古人学习,学的是举止言行上的礼仪之 ...

  • 《礼记》47句经典名言,博大精深,字里行间彰显中华礼仪之美!

    · 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礼".它的作用体现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培养民族精神两方面.<礼记>为古代士者必读之书,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作为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 ...

  • 舌尖上的兔子经理之浅谈中国饮食礼仪中的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很多人搞不明白,兔子经理那么大的实力,为什么开的都是小店,而且大多数都"隐藏"在并不繁华的地段,奇怪的是,生意却出奇的好,四面八方的人驱车打的开着导航往他们那里跑--其实,这里面并 ...

  • 中华旗袍 汉唐服礼仪文化之美

    旗袍 文:晚秋 好美啊 穿着旗袍的女人 如一朵朵花儿 盛开在大街小巷 旗袍 你从满清走来 沿袭了了旗人的服装 飘逸的裙摆 紧身的束腰 突出了女性的风采 马上奔腾着英姿 一甩长鞭 抽红了太阳 一首情歌 ...

  • “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一.服章之美     二.礼仪之大   华夏服饰被视为"顺天道"之术,反映了"唯天为大"的天人合一思想.最为尊贵隆重的皇帝冕服,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礼记· ...

  • 美在文明,爱在礼仪

    李倩丝 一.建立健康向上的班级氛围 每学期初,我们班级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课后组织学生请他们为班级未来的发展制订出有针对性的班级公约,在班容班貌.清洁卫 ...

  • 传统礼仪用语之美,太全了值得收藏!

    中华传统礼仪,没有敬烟陪酒,没有八面玲珑,传统礼仪用语之美,在朴实无华中透着一腔真诚!所有无论什么时候,中华传统文化都需要继承和发扬,今天古风坊小编为你分享一些中国的说话礼仪,太全了!.这些说话礼仪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