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释意】(四十五)时势与文风

第四十五章  时势与文风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

时运交替,社会变迁,文艺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与之衍生,也伴随变化不断。一直以来,文化艺术似乎总与人类代代相传,事实上,文艺与社会之间相辅相成而又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更是贯穿始终,且如影随形。这便是世间“天理”与“人情”所谓“合二为一”的客观关系,即“天、地、人一体化”的道德真相。
    远在氏族社会逐步走向集权化的上古中国,当迁徙山东定陶与河北唐县之间的“陶唐氏”尧帝主政时代,天下道德清明,民众休养生息。于是,当时路边野老,始有传唱“帝力于我何有哉”的《击壤歌》,而且田间稚童,也相互讴歌“不识不知,顺帝之则。”的《康衢谣》。进入有虞氏舜帝掌控的年代,集权隆盛,国富民闲。于是,海洲之上,四处飘荡着“解吾民之愠兮,阜吾民之财兮。”的《南风歌》。而在宫殿之中,则有此起彼伏的《卿云歌》:这边有一人吟咏“卿云烂兮”,那边群臣随之附和“日月光华,宏于一人。”的一片欢呼。像这一时期的歌谣风采,为何能够如此纯真质朴而又美丽动人呢?因为他们都是发自心肝肺腑的真情实感,所以才会有“”与“”的相得益彰。
    当夏禹裂山分水,功高盖世,终于家国天下之后,人间“正名列位”的秩序信仰,愈发肃穆井然。因此,宫廷内外,盛赞“九功之德”的《九歌》(亡轶),愈发弘扬播散。在商革夏命之初,成汤典当自身而为天下祈福,其圣明虔敬,令人神肃穆。于是,商人“猗与那与”的盛大祭祀,一直延绵不绝。步入姬周朝代,颂扬周初文德武功的《诗经·周南》诸篇,被专家学者评价为反映了当时民生的“勤而不怨”;同样,体现周原邠地民俗风情的《诗经·豳风》,则被后世名人视为“乐而不淫”。西周在厉王至幽王期间,朝廷政令昏庸,社会匮乏动荡,像《诗经·大雅》中《板》《荡》有“老夫灌灌,小子跷跷。”“天生烝民,其命匪谌。”的怒号,已然不避尊卑,而是慷慨直陈了。待到周平王东迁洛邑,朝廷权势日渐衰微,于是在《诗经·王风·黍离》中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哀怜惆怅。据上可知,在这一时期诗词歌谣中,展示出来的情愫气质,无不昭示着家、国、天下、个人的命运真相,他们显然与帝王品德和权势争斗的起伏跌宕,无一例外地紧紧捆绑在一起,置身其中的文艺俨然成为“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的潮流和风标了。
     姬周进入春秋之后,王侯争霸,群英称雄。“诗、书、礼、乐、周易、春秋”之“六经”旁落凌乱,反而“诸子百家”开始狂飙齐鸣,他们唯恐不能惊世骇俗。时值战火炙热之际,韩、魏因为尊崇武力,得以逞强四方;燕、赵依赖迷信权术,赢得一时盛名。所以,前有商鞅遗书《弱民》《靳令》,将民俗喜好和文化修养,一概视为侵扰国力富强的“六虱”,其后则有韩非著述《五蠧》,把思想和职业的自由追求,全部当作阻碍黩武称霸的蛀虫。于是,在当时秦国之内,开始严令禁止“五蠧”“六虱”的存生,随之国势迅速强悍无比,并终至于所向披靡。当此之际,唯有齐、楚两国,反而闪烁并迸发出来文学艺术的灵性光辉。齐国在通衢大道上筑造公馆,旨在招徕四方的能人博士;楚国扩建了兰台宫,只为款待各路的文雅贤达。因此,邾国孟子位列齐国上宾,赵国荀子置身兰陵县令。所以,齐国“稷下”流传下来清谈博学的风光,而楚地“兰陵”滋生出来倾慕虚荣的俗气。在齐国大地上,前者,则有邹衍喜好运用阴阳五行谈天,故有“谈天衍”誉满华夏;后者,便是邹奭擅长咬文嚼字,则见“雕龙奭”驰名天下。再看这时的楚国朝野,前者,则是屈原辞藻光华与日月争辉;后者,既有宋玉语句灵动如风云变幻。如果总结这一时间段内的奇谈怪说和艳词丽句,尤其研究分析其中的美刺文采,则显然涵盖并超越了《诗经》的雅颂;但是,如果剖析其中明显无处不在的理义怪诞,却也完全呼应且符合了那一时代纵横捭阖的时俗特色。
    刘汉立朝之初,距离赢秦焚书愚智不远。汉高祖刘邦,尊重武功,轻视儒学,务求学问的简化和实用。所以,宫廷内外,虽然礼仪律法建构雏形,但朝野上下,所谓经书典籍,还没有眉目清晰。所以,这一时期被人称颂的刘邦《大风歌》《鸿鹄歌》,可视为天合之作。自汉惠帝到“文景之治”区间,虽然经书纬术开始勃勃生机,而文人雅士,并没有得到重用。譬如博学多识的贾谊,被贬离京,一再郁闷;而耿介如邹阳和枚乘,虽有文章名誉当代,却都壮志难舒。由此事例,当时文人境遇,可见一斑。汉武帝立朝,推崇儒家风范,宫廷内外,讲究礼仪黼黻,文人量才显能,趋之若鹜。汉武帝刘彻,在柏梁台上,欢宴群臣,吟诗唱赋;于黄河岸边,体恤民生,即兴《瓠子歌》。再看,朝堂阶前,名士枚乘单靠文采,荣享天子专车觐见,而贫寒主父偃仅凭上书,了却鼎食生死心愿;同时的宫廷内外,公孙弘依赖《举贤良对策》高升,倪宽凭借草拟奏文,得以脱颖;同样在草莽中间,砍柴为生的朱买臣做了会稽太守,洗涤酒器的司马相如成了中郎将领。再者,像司马迁、吾丘寿王、严助、终军、枚皋等人,虽然在对策奏章上,完全不拘一格,但其中名篇佳作,已然应接不暇。他们接二连三名声鹊起,共同营造了这一时期多姿多彩的文艺风范,并且竖立起来一座令后世难以企及的艺术巅峰。随后的昭帝、宣帝两代,传承了武帝恢弘的事业,并在“石渠阁”聚集了经学名家和辞赋高手,他们汇集一堂公开论道辩经。与此同时,经学家已经开始批评辞赋家过度雕饰玄虚的弊病,所以像擅长辞赋如王褒等人,仅是享受俸禄而没有事务公干,实质就是游荡赋闲而养尊处优。进入汉元帝和成帝两朝,皇帝自身崇儒好经,各路人才虽然良莠不齐,但都能跻身仕途;期间,给事黄门郎杨雄构思创作了千首歌赋,而光禄大夫刘向校刊了“六艺”,他们都创造了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的文化业绩。

自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一直延续到成帝、哀帝期间,时间上刚好经过了一百年左右。回首这一时期的作家风格,并非总是一成不变,而是一直变化多端。但是,总结并概括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依然影影绰绰着《楚辞》的风姿。所以,在整个西汉时期,屈原的影响始终存在着。
    跨过哀帝、平帝后的西汉衰败阶段不谈,单言东汉光武帝的刘秀,就其本人而言,只是迷信谶纬之学中的图符变数,并非是真正用心扶持文艺的中兴繁荣。尽管如此,正是在这一时期,像狱中杜笃,由于创作《吴汉诔》得以赐帛和免刑;又如文书班彪,因为草拟奏章而特诏升为县令。由此可见,光武帝虽然没有公开招贤纳士,但对于文人雅士,却给予特别赏识和格外垂青。再后来的明帝、章帝两朝,皇帝积极尊崇儒学,他们一方面在辟雍学堂里传习古典礼仪,另一方面在白虎观研究经纬数术,所以班固能够专心撰述《汉书》,贾逵可以用力创作《神雀颂》,甚至宗室中东平王刘苍也热衷书写歌赋扬名,而沛王刘辅的著作《五经论》赢得广泛流传。在如此天子作则和藩王呼应的垂范之下,跻身文坛的文人雅士,也就愈加踌躇满志而容光焕发了。自和帝、安帝再到顺帝、桓帝,虽然跨越半个世纪,但在不足百年期间,却集中涌现出来一大批像班固、傅毅、崔骃、崔瑗、崔寔、王延寿、马融、张衡、蔡邕等精通经书典籍的鸿儒博士。因为他们各自都有代表性作品传世,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事实上,若将进入东汉以来的整个学术风气与西汉时代相比,后者与前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儒家学派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宫廷讲座中,给予刻意宣扬的结果,另一方面就是在社会实践上,受到当时选官制度中尊崇儒教的深刻影响。到了汉灵帝时代,喜好文学的灵帝刘宏,他自己写出了《皇羲篇》等书,并诏令天下文士聚集“鸿都门”,公开竞技才学。但是,当时负责此事的乐松(汉灵帝宠臣历任鸿都文学、侍中、奉车都尉)等人,用心选拔的却都是适合他们口味的浅薄之人。所以,太尉杨赐(东汉名臣其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称这些人如同唐尧时代的坏人“驩兜”一样,而蔡邕则将他们比作皇帝身边的弄臣。因此,这一时期所谓“人才”的文学作品,从根本上就没有艺术价值。
    东汉进入汉献帝时代,皇帝自身朝不保夕,整个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文学风气也随之起伏不定。直到献帝的建安末年,天下局势趋于相对平衡和暂时安定。当此之际,位居汉丞相的魏王曹操,本身酷爱唱诗歌赋;曹操一个儿子,即随后的魏文帝曹丕,敏于思辨而文采飞扬;曹操另一个儿子陈思王曹植,更是才华横溢,不但出口成章,且佳作琳琅满目。他们父子三人,纵横建功立业之中,个个英俊豪气,各自艺术才华,亦是光彩夺目,所以,围绕他们父子身边,是一大批当时的雅士名流。譬如王粲来自汉南荆州,陈琳降自河北袁绍,徐干于青州入仕,刘桢自东平随行;还有应玚擅长发挥丰富想象,更有阮瑀喜欢展示奇才技能。除此之外,像路粹、繁钦、邯鄣淳、杨修等人,时常环绕盘桓,大家欢聚一堂,或侍宴赋诗,或流觞饮酒,相互沉吟当做欢歌,彼此挥毫助兴谈笑。综合这一时期的作品,风度儒雅而又慷慨激昂,应属于其中最为突出的特色。究其根本,主要是社会长期动荡不安,遍地民不聊生,四处内心多怨,而作家的品格往往虑深情长,他们于挥毫之间,难免壮志喷发而气吞山河。待到魏明帝继位,曹睿兼备魏武、文帝遗风,尤其擅长乐府曲调,曾经于“崇文观”召集文人竞技。于是,像何晏、刘劭等人,相继展露才华。在曹魏随后继位的几任年幼皇帝中,唯有高贵乡公曹髦英俊典雅,其作品不仅质文离奇瑰丽,而且眼界论说已经不同凡响。然而,所谓谈玄务虚、轻生寡欲的“正始文学”便诞生于此际,像嵇康、阮籍、应璩、缪袭等人,彼此呼应,开始活跃文坛之上。
    曹魏进入司马懿独揽大权之后,历经司马师、司马昭继任主政,他们在儒学上无所建树,唯倾心于阴谋篡权。晋武帝司马炎创立新朝,尽管天下一统而又平安一时,但在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承问题上,并没有得到朝廷重视。待到晋怀帝、愍帝时期,皇帝徒有虚名,王纲旁落权臣。然而,西晋帝王尽管轻视文章创作,但这一时期的文人名家,却依然光彩照人。例如张华奋笔疾书恰似珍珠落盘,左思挥毫作赋导致洛阳纸贵;还有潘岳和夏侯湛,两人英名远扬,被比喻成“一对璧玉”,而陆机和陆云兄弟俩,一样多才多艺,被评价为“两匹骏马”。另外,还有应贞、傅玄、张载、张协、张亢、孙楚、挚虞、成公绥等人,他们的作品更像花团锦绣,各个楚楚动人。整个西晋王朝,被后世评价昏庸无道,其中文人雅士,不仅难尽其才,并且难得善终……思虑到此,禁不住令人悲叹哀怜!
    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开始重视文化,倡导殿试经学。所以,像刘隗、刁协,因为通晓礼仪而备受皇帝宠信,另有郭璞,由于才思敏捷得以提拔重用。晋明帝司马绍聪慧明哲,并且酷爱文学,他经由太子到即位,热衷六艺经学,熟稔诰命策文,精通辞赋文采。所以,像庾亮擅长表奏得到重用,而温峤文才清秀推恩厚待。东晋明帝在位,弘扬文艺的领袖风范,可比西汉武帝。随后的晋成帝、康帝、穆帝和哀帝,在位时间都相对短暂。待到了晋简文帝,又因其热衷文化,本身亦清秀俊朗,喜好聚集文友一起谈玄论道。于是,情志玄虚而词藻浮夸的学术风气,又开始充斥文坛。之后的晋孝武帝,因其没有儿子,当时社会流传着晋祚即将终结的符谶。其后,虽然又历经了安帝、恭帝,但东晋终于灭亡。回顾这一阶段的文人学者,像袁宏、殷仲文、孙盛、干宝等人,虽然才华参差不齐,但在个人成就上,尚且值得称道。
    自西晋出现了务虚谈玄的苗头后,待到东晋偏安江左期间,便开始愈演愈烈,竟然形成了当时的一种社会时俗和文艺风气。纵观两晋时代,世道人心艰难困苦,宫廷昏庸失序。处于其间的贤者达人,迫于淫威,先由空谈是非,逐渐演变成为一味谈玄论道的“无为”学风。其结果就是在他们吟诗里面,总也跳不出与“老子”一样道德;他们起笔作赋,也必定讴歌像“庄子”样式的自由逍遥。由此可见,文艺风格的纵横变迁,确实离不开当时权势掌控之下,一般人性惯常得失好恶的局限和狭隘……远古至今,始终如此,未来千百年之后,也必定依然。
    南朝宋武帝刘裕(公元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喜好文学,其后宋文帝刘义隆儒雅风流,而后宋孝武帝刘骏多才多艺。所以,与此同期的文坛之上,随之颇有起色。转入宋明帝刘彧时代,文艺又日渐萎靡。整个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期间,尽管处于严苛门阀制度之下,在士大夫之中,各类人才依然蜂拥云集。当时的世祖大家,像在王姓、袁姓中间,有的文采富丽并异常耀眼,而在颜姓、谢姓里面,有的艺术奇葩且格外夺目。此外还有,例如何承天、范晔、张敷、沈怀文等学者名士,多的不胜枚举。在他们中间,有的不仅闻名遐迩,而且至今盛名不衰,所以也就不再赘述了。
    南齐太祖萧道成(公元427年-482年字绍伯小名斗将祖籍东海郡兰陵县于479年-482年在位)符命改制,国泰民安。之后的齐高帝萧赜,子承父业,文治武功;随之文惠太子,皆备文才武略。所以,自齐高宗萧鸾之上,逐个帝王,明哲鸿运,才有天下福泽光明,并且帝业恒通。当今圣上继位以来,文教遍布天下,海岳普降祥瑞,各路英才倍出,类似乘龙御凤一样飞舞高空,犹如驾驭骐骥一般奔驶万里。他们诠释礼乐经书,仿佛超越了姬周刘汉的盛况,诸多文章佳作,堪比唐尧虞舜时的风采。当今,如此鼎盛气象,这等繁荣景貌,像嘴笨笔拙如我者,实在无法将其表达清楚!还是留待后世高人,再去夸赞高歌吧。
    总而言之:文章光华十代间,义理风采已九迁;经书典籍砥中流,任凭情志白浪翻。质文贰离易含章,实虚明暗因权杖;莫叹文史多怪事,艺术风范眼前上。

【注解】
1、古代歌谣《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2、古代歌谣《康衢谣》:立我臣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3、古代歌谣《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4、古代歌谣《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
5、《春秋左传·文公七年》中相关“夏代《九歌》”内容部分:晋郤缺言于赵宣子曰:“日卫不睦,故取其地,今已睦矣,可以归之。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无德,何以主盟?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夏书》曰:'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勿使坏。’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义而行之,谓之德、礼。无礼不乐,所由叛也。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盍使睦者歌吾子乎?”宣子说之。
6、《诗经·商颂·那》:猗与那与!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庸鼓有斁,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7刘邦作品之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二《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8、汉武帝作品《瓠子歌》之一: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洋洋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弗忧兮柏冬日。正道驰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齿桑浮兮淮泗满,久不返兮水维缓。之二: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汛流难。搴长筊兮湛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0)

相关推荐

  • 往事歌谣- 长江之歌、日月同光

                      pingpu

  • 诗词歌晋——它曾是国歌,也是著名大学的取名之章

    又见乡村 我们还有更多丰富有趣的话题,点击关注哟! 卿云歌 舜帝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 ...

  • 许昌诗钞│卿云歌

    卿云烂兮,糺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明明上天,烂然星陈. 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日月有常,星辰有行. 四时从经,万姓允诚. 于予论乐,配天之灵. 迁于贤圣,莫不咸听. 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精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五)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 (十五) 静趣同山 6小时前 阅读 171 关注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8万篇 第二十九节:通变 赞曰译文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写作的法则是运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四)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 (十四) 静趣同山 06-04 阅读 1143 关注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8万篇 第二十七节:体性 赞曰译文: 才性异区,文体繁诡.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由于作者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

    赞曰译文: 三驱弛网,九伐先话.鞶鉴吉凶,蓍龟成败. 好像三面驱赶禽兽,要把捕网的一面放松:对各种罪人的征伐,先要用檄文声讨.檄文要像镜子一样显示凶吉,像占卜一样向敌人表明其成败. 摧压鲸鲵,抵落蜂虿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二)

    静趣同山 (十二) 2小时前 阅读22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8万篇 第23节:奏启 赞曰译文: 皂饰司直,肃清风禁.笔锐干将,墨含淳酖. 要整顿必讲直话的监察机构,以肃清政教风纪.奏启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六)

    赞曰译文: 言以文远,诚哉斯验.心术既形,英华乃赡. 语言要有华美的文采才能流传久远,这确是不错的.运用文思的方法既然明确,作品中的文采就能适当丰富了. 吴锦好渝,舜英徒艳.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但吴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八)

    赞曰∶ 总结: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诗经>的作者运用"比"."兴"方法,是对事物进行了全面观察.作者的思想和比拟的事物,虽像 ...

  • 书法习字,文心雕龙。(十九)

    静趣同山 关注 书法习字,文心雕龙. (十九) 9小时前 阅读152 来自话题 #书画之旅,心路历程 2.9万篇 第三十七节:夸饰 赞曰译文 夸饰在用,文岂循检.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夸张手法的运用,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十九)

    第三十七节:夸饰 赞曰译文 夸饰在用,文岂循检.言必鹏运,气靡鸿渐. 夸张手法的运用,难道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吗?夸张的语言应该像大鹏矫健地高飞,而不要像鸿鸟着陆那样气势缓慢. 倒海探珠,倾昆取琰.旷而 ...

  • 书法习作,文心雕龙。 (十八)

    第三十五节:丽辞 赞曰译文体植必两,辞动有配.左提右挈,精味兼载.事物本身自然成双,文辞也往往俱有对偶.创作中能上下左右兼顾,偶辞的精巧及其所含意味就能同时得到表现.炳烁联华,镜静含态.玉润双流,如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