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今年高考最扎心画面流出:可惜当年考大学,没人告诉我这些....

财闻要参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14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几家欢乐几家愁!
全国高考成绩开始公布,这是今天最大的热点!
十年苦读,三年拼命,才换来了今天的结果,各种喜怒哀乐,迅速刷爆了朋友圈。
有狂喜的:安徽滁州,一名理科生查分时,看到成绩540分后,高兴地拍桌子并激动流泪!!
“梅花香自苦寒来”,想必这一刻,又哭又笑的他,也感觉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吧。
有紧张的:另一名男生高考查分,全家也跟着手抖!!
还好,最后孩子的成绩超出安徽省文科一本线70分,全家都开心地直拍大腿。
当然,也有淡定的:广西723分学霸淡定查分,数学满分理综仅扣7分:旁边的老师同学都欢欣雀跃,纷纷拍照!
结果,这位学霸却表现得非常淡定,他冷静地说:“觉得比较满意,没想到会考这么高,感恩父母和老师”。
太凡尔赛了!!
这些或哭或笑的少年,或许还不明白,这个成绩意味着什么?
“命运里所有的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高学历不会确保你一定成功,但他能提高你成功的几率。
天才也许不需要读大学,但更多普通人,还是需要经过大学的滋养,才能打开眼界,提升思维方式,挤进更高的圈层。
今晚,所有努力过的孩子,都应该为自己喝彩,感谢那段青春岁月中, 不曾放弃、一路奔跑的自己!

高考不过是考试,填志愿才是人生。

高考成绩公布后,对考生和家长来说,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报志愿了。
报志愿说多重要,就有多重要,人的一生中,关键的就那么几步,而填报高考志愿,这个决定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一生,必须要慎重。
那么,关于高考报志愿,城市、学校、和专业,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我建议考虑的顺序:城市第一,大学第二,专业第三。
1、城市第一:尽可能去大城市上学,尤其是去一线城市读大学,因为越大的城市,能够给你打开更大的世界。
换句话说,同样是985、211,首选北上广的985、211,其次才是新一线城市的985、211,然后才是二三线城市的985、211。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听听刘强东的现身说法吧。
刘强东1992年参加高考,得分688分,是当年江苏宿迁市的高考状元。他后来谈到对高考填志愿的看法:
那一年我所有的志愿,我只报了两个城市,就是北京和上海。
老实说对我来讲,上什么学校不是最重要的,我一定要去中国最大的城市去上学,因为我坚信,在那儿我可以站得更高,我可以看得更远,我才可以走得更远。
应该说,刘强东这话,讲得是很有道理的,毕竟,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而人的眼界则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身处的环境。
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城市即“信息圈层”。
城市越大,背后的优质信息量就越大,机会也越多。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更是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进入这种城市的大学,你就能碰撞到更多的信息,接触更多优秀的人,获得更高维度的视野,进而赢得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所以说,一个人的专业知识一般在大学里完成,但眼界和思维则要靠所在城市来提升,而眼界和思维代表着竞争力。

试想想,当年教员,湖南的师范中专毕业,如果到帝都“北漂”了几年,当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接触到当时的最新思潮,投身时代洪流,他鱼化为龙,海阔天空的可能性,是不是小得多?

请牢记:
城市即“信息圈层”。
信息时代的洪流不可逆转。
失去资源,失去很多;
失去信息,失去一切。
2、学校第二:尽可能上综合性大学,因为学校给你的是一种综合素质,而专业给你的更多是一种迅速折旧的技能。
为什么选学校比选专业重要?
不说别的,就说我一个朋友,是一个大企业HR部门的,他告诉我,他们企业选人,首先将简历分为985毕业和非985毕业两大类,985的会细细看,非985的,会翻一翻,如果觉得相貌很有眼缘,才会细看。
这位朋友绝不是孤案,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招聘时是首看学校的,然后才看你的专业,甚至不看专业。
为什么用人单位会这么想呢?不是因为他们有偏见,实在是给大企业投简历的太多,为了提高筛选效率,毕业学校就是成为他们选人最重要的一个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名校像美女,自带光环,天生就会被人高看一等。
比如,一个学生说他是清华的,不管他读的什么专业,我们的印象是不是都会好一点。
当然,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也不是傻瓜,他们阅人无数,看明白了一个道理:名校的毕业生,的确往往比一般学校的毕业生,眼界更宽,学习能力更强,后劲更足。
蓬生麻中,不扶且直啊,大学的平台和氛围,真的对你的大学四年的影响太大了,师资、校友、同学、课程、资源、国际交流等等,都不一样,
正如雅斯贝尔斯说的那样:大学“生存在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中,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修养、眼界、趣味。
大学的“大”字,说到底,就是帮你打开一个更“大”的世界,让你拥有更多的知识、更开阔的眼界、更高的认知模式。
你在综合大学形成的更广泛的知识面,以后将成为你学识的生长点,为你打开更大视野,结下“善根”。
即使你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在好学校,你换专业也会更公平,旁听其他专业的课、辅修双学位的选择也更多。
3、专业第三:专业相对是最不重要的,选择专业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千万不要为了什么功利实用目的而牺牲自己的兴趣,读一门自己不真心喜欢的专业,就像与不喜欢的人结婚一样,迟早是个悲剧。
很多人报志愿,一心一意就追热门专业,其实这是偏颇的。
因为专业荣枯变化太大,在一生的周期内很难预测准确,热门专业就像热门股票一样,很多股民追高买入,没几年风水轮流转,下岗了,落伍了,淘汰了。
我读书的九十年代,那时都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很多考生蜂拥而入,结果踏入世纪天坑。很多以为自己能发明创新药攻克癌症的高材生,现实是毕业去当了医药代表。
所以,不要被专业热门不热门,这种一时性的社会情绪牵着鼻子走,多数人日后从事的职业和所学专业没有必然联系,个人综合素质和长期发展更重要。
如果在同等条件下,如何选专业?
我建议,一是看兴趣。选大学专业,首先要看自己喜不喜欢,不喜欢,不热爱,没有内在驱动力,任何专业都会是你的人生大坑。
二则重基础。在大学,更多培养自己底层能力,打下越早打下基础,对你未来的收益就越大,不要尽想着短期有用。
有了这些底层能力之后,上面才能开出更绚烂的学科之花。
4、总结一下,如果你问我:“城市、专业、学校,到底应该怎么选?”
我的建议是:
一线城市985>二线城市985>一线城市211>一线城市优秀一本>二线城市211>一线城市普通一本OR一线城市优秀二本>二线城市优秀一本。
当然,这纯粹只是个人建议,此建议只是针对大部分考生,不绝对。
仅供参考!
人生是一次马拉松,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关口,报志愿则仅仅是暂时选择一条赛道,中间还可以调整。
现在,不再是一劳永逸、一考定终生的时代了。
在这场马拉松比赛中,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你奔跑的自驱力——人生,最不能放弃的,是不断的自我成长:
无论你考得好不好,无论是在那里读书,你都必须坚持奔跑,因为只有奔跑,才有希望。
在奔跑中,你有时候会看到一个人又一个人超过自己,看到自己孑然一身,充满孤独与绝望,甚至你会在比赛中跌倒……
但只要你仍然在奔跑,你所经历的一切,幸福也好,痛苦也罢,都将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你的力量来源。
归根结底,一个人只有经历过深不见底的绝望,经历过别人的冷眼耻笑,经历过内心的挣扎悔恨,才能成熟和强大起来。
而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足够的渴望、足够的耐力,老天爷就会在那种全是墙的地方给你开一扇门。
对于今晚读到这篇文章的孩子们,无论你们考得满意,还是心存遗憾,我都要对你们说:
请相信我,一切的挣扎,一切的磨难,一切的孤独痛苦,最终都将成为财富,只要你有老电影《肖申克救赎》里说过的那种鸟儿的品格: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奔跑吧少年,夜空中,那颗最亮的星,一定是你!
财闻要参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14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