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说 36 | UCL PartⅡ导师,相信每个场地都有自己的灵魂,做设计的聆听者

KAI YU

LAC 武汉线下常驻导师(兼职)
UCL(March Part Ⅱ)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RIBA Part2)
止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相信每个场地都有自己的灵魂,每个业主亦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希望自己作为一个聆听者,通过建筑的手法在使用者的叙事与场所的精神之间建立隐匿的连接。

XIAO = XIAO XIAO
KAI = KAI YU
本次很高兴能够邀请到来自UCL的YU KAI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0 1

XIAO:当时准备读研究生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去UCL呢?这所院校的什么特质吸引了您?
KAI:去UCL更多的是受到Bartlett学院的作品的影响。当时还无法理解他们作品图面下的叙事与隐喻,但能感受到他们作品里传达了一些诗意与复古的气质,这点非常吸引我。同时我本科研究的重点在参数化设计的层面,也希望研究生时能有所突破不被纯线性化的思考所束缚。

0 2

XIAO:能否为大家介绍一下研究生期间您认为最有意思的一门课,它给您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KAI:主要还是设计课吧。这里的设计课一周会见老师一面,其余时间都是自学为主,每周带着成果汇报前通常都是战战兢兢的,因为并不知道导师是否会认可。但正是这样高批判的语境下,对于建筑的前期思考训练会特别全面且深入。


0 3

XIAO: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您作品集中您认为最满意的一个作品吗?

KAI:毕业的作品,武当山下的一个道教宫观。我作品的选址位于一个被淹没的宫观之上,对于原宫观的每一个构筑做了一个形式上的转译,构建了水上和水下一种平行的体验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作品当时是以电影的方式呈现的,这种以电影为设计导向的方式,使得氛围营造和画面调度在设计中充当了统领式的角色。

0 4

XIAO:离现在毕业已经6年,您也已经开始以独立工作室的状态进行建筑实践,您现在回看Bartlett的东西会觉得对您的实践有怎样的影响?

KAI:我认为每一个Bartlett的毕业生面对自己学校所学的东西和现实实践间差异通常都会有过或多或少的彷徨。UCL所传授的无法像一些院校那样直指当代的建筑实践,其所践行的设计语言亦只在日本的新城代谢派维持过一段时间的热度。但正如彼得库克在建筑电讯派60周年的陈词中所说,当代建筑学需要给年轻的实践者更多“犯错”的可能。Bartlett更多的是拓展了你关于想象的边界,永远告诉你“另一种可能”,如何真正将其所学融汇到自己的实践中亦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所会反思的问题。

0 5

XIAO:余老师我之前看到您工作室的作品"醇雪居”项目,请问这个项目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KAI:淳雪居项目是上海一对夫妇在杭州的第二居所,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则是建筑距离国道太近缺少足够的隐私,同时也没有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于是我们引入一个垂直园林的概念,并在直向国道的一面做了一个开口,呈现了一个视觉上的框景,这在视觉上拉长了建筑的感知距离,同时建立了一个表演与观看的互动关系。

0 6

XIAO: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工作室以及工作室近期作品吗?

KAI:我们工作室成立于2018年,位于武汉规模最多时不超过8人,主要做一些有意思的小项目为主。虽然在武汉,但大部分项目还是在外地。

可以说下桥舍这个项目,一开始业主找到我们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一个“网红建筑”。但纯粹的快销式网红设计俨然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于是我尝试引入一些以前bartlett的一些关于叙事的思考。在天空架起了一座桥梁,构筑了一个明确的事件。希望在网上赖以传播的不再局限于单帧的画面营造,而是围绕天上的这座桥所发生的“故事”。

点击查看视频

0 7

XIAO:很多同学在做设计的时候会感到思维枯竭,很长时间也无法获得设计灵感,请问你平时都是从哪里寻找你的设计灵感呢?

KAI:学生若在做设计时感到思维枯竭,通常需要自我反思一下。建筑设计不是单靠灵感的迸发,是在一条完整的线性的思辨下的非线性发散。首先需要问下自己到底是否有想清楚自己在设计上到底想要什么?场地和客户需要什么?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做足够的调研和夯实的案例语言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0 8

XIAO:除了做设计外,你平时有什么其他兴趣爱好吗?

KAI:偶尔喜欢打游戏和看电影和动漫。

0 9

XIAO:你最近有在看什么设计相关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KAI:最近在看荣格的《红书》,其指向一种潜意识心理叙事,并配有一些对应的图面描绘,经常会看的云里雾里,但也觉得神秘而有意思。同时也推荐《异度入侵》和《RE0》两部动漫。

10

XIAO:作为作品集导师,您希望您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呢?

KAI:作品集辅导,我通常还是希望学生不要太功利的把作品集当做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更多的是把其当做一个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同时,其漫长的时间跨度也是对于执行力的一大考验和训练,需要毅力去践行亦需要志趣去享受,正如建筑实践一般。

更多导师信息可进入LAC STUDIO官网查看

http://www.lacstudio.com/teachers/

推 荐 阅 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