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十名言,你肯定没看过

1.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可见,长存浩然正气,无杂念,少贪念,才能靠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境界。

2.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我已经知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和气的变化有关。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耗损,思虑过度使气郁结。  

这是中医对于七情过度引发气机失调进而产生疾病的认识。七情是人体的正常状态,但一旦过度就会诱发疾病。发病以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为主因,首先影响人体气机,同时情志波动异常会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

3.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所以,悲伤、哀怨、愁苦、忧伤的情绪会牵动心神,心神不安就会使五脏六腑都受影响。反之,心静则五脏六腑皆安。

既然,牵一心而动全身,心即为全身之“机”。所以,养生重在养心,养心即养神。

4.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人在睡觉的时候,对血液的需求量减少,因而就有部分血液贮藏到肝脏;而当人体从事各种活动时,血液便又及时地运行到所需部位。所以眼睛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看见东西;脚得到血的营养,才能走路;手掌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握住东西;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灵巧使用。

这里的血可以理解为气血,就是人卧则气血归于肝表人身的气血。肝与目密切相关,肝统血与血脉相关。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手掌、关节的活动由肝主,故受血肢体关节才能发挥正常功能。

5.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人高兴时,营卫之气运行通畅,所以适度的喜,可使气和志达。

但过度喜悦,反会令人精神涣散,心气弛缓,出现心悸、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症状。

6.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适当的怒是一种上升、扩展的力量,有「怒气」则每天精神充沛,工作有目标,人生有动力;相反,缺乏怒则使人懒惰、逃避、退缩、怕事。但是,当怒太过的时候,则可以使人生病。

7.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所以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像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可见,中医养生的范围之广泛、其內容之丰富,有顺四时,节阴阳,调精神,以及按摩、针灸,导引,气功,药饵,运动等,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且用很少时间,而又不费大气力的手法来养生保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过量,就要损伤肠胃,这是脾胃病的常见病因。

饮食营养固然为人之所必需,但也不能忽视其两面性,犹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9. 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知道调理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道调理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这是同样的身体却出现了强弱两种情况的原因。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却做不到。

不善于调理的人,常感身体不适;而重视调理的人,就能让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这样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而本来就强壮的人,身体就变的更好了。

10.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通晓养生之道的圣人们,能够顺其自然,没有过高的欲望和不实的追求,在内思想上安闲清静,在外不妄行劳作,不使自己感到身心疲劳,注意调节不良情志,摒弃杂念妄想。

乐于保持恬惔的精神状态,顺心从欲,能够保证自己居于不被物欲蒙蔽的境界,生命根基坚固,因此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

专栏
张其成讲黄帝内经精华视频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