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如何入你眼?
珐琅彩中含有硼,它的基质是铅硼玻璃,而在中国彩料中,无论五彩或粉彩都不含硼,中国传统釉上彩的基质是含有少量氧化钾的铅玻璃。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御厂制瓷业中最灿烂的阶段,在这一百三十余年中我国制瓷工艺发生了不少重大变革,许多前 所 未 有的彩釉被传入、创新并发展。其中,“珐琅彩瓷”与“粉彩瓷”都是该时期发展壮大的典型新兴低温彩釉制品。“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发展根源,虽然“珐琅彩”与“粉彩”属于两个不同档次、不同概念的制瓷工艺,但从历史角度看,它们的产生、发展以及传入途径完全一致,英文名皆为“famille rose”,表明二者在西洋文化中并没有界定、区分,可谓同根同源。
康熙时还有一种宜兴紫砂胎画珐琅器,现多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当时称为“宜兴胎画珐琅”,造型有执壶、提梁壶、盖碗、盖盅等。装饰题材多为花卉。有直接在紫砂胎上彩绘的,也有的可能是考虑到紫砂胎不象白瓷那样细腻光滑,就先在胎上涂抹褐色彩作地,然后再进行彩绘,褐色彩的颜色不仅酷似于紫砂的颜色,而且使器物表面的光泽增强。这种褐色彩仅施于器物外壁,器内则无。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 室自用瓷器中最 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 漓 尽 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 家身份的高 贵与荣华。雍正珐琅彩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一改康熙珐琅彩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单调局面,大量出现描绘院画风格的花鸟、花卉、竹石、山水等图案,画面空白处题以书法极精、内容文雅的相应诗句,而且诗文的引首都有一方朱文闲章,句末则有或两方皆朱文、或上为白文下为朱文的闲章。雍正珐琅彩瓷器真正成为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
由于珐琅彩瓷刚刚烧制成功,也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康熙朝烧制的珐琅彩瓷多以日用品居多,康熙的珐琅彩主要的是模仿铜胎珐琅的制作,在白瓷胎内和底座圈足施以釉彩,而恰恰瓷器外壁并不上釉,这种胎里上釉、外壁无釉瓷器被称为“反瓷”。珐琅彩含大量的硼和砷,烧成后具有强烈的金属质感,色彩种类繁多,表现力极强,瓷器外壁多以胭脂红、孔雀绿等色彩为底色,在其上用各种反差色勾画出时令花卉,以牡丹、月季、芍药图案居多,采用双钩敷彩技法描绘,色彩油亮绚丽严谨华丽。此时的珐琅彩瓷花卉图案设计中绝少有鸟兽出现,更不见山水和人物。除了花卉以外,康熙珐琅彩瓷也会出现一些文字。其主要以篆书为主,书写万、寿、长春之类的吉祥语,也成为这一时期珐琅彩瓷特征之一。

珐琅彩瓷的烧制在雍正时期达到鼎盛,康熙时期的无釉素面白瓷胎得以改进,雍正时期珐琅彩瓷胎的质地更为洁白、轻薄。器型亦更为丰富,除了杯、碗、盘、碟等小型器外,还有茶壶和瓶等大件器型。形态圆润美观,色彩妩媚娇艳。
珐琅彩瓷器是通体画满的,已经看不见瓷了,还有紫砂胎珐琅彩,也是画满。这时的瓷器沦为了珐琅的载体,瓷本身的审美意义已经淡化了。直到雍正皇帝登基以后,拨乱反正,开始做白地珐琅瓷,而且开始做国产珐琅颜料,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水平是最 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