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报,距离2021年结束还有60天

前两日刚刚上完一次公开课,在课堂上,我问了所有学员这样一个问题,2021年,从1月1日到10月31日,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将这个感受,浓缩为一个关键词,这个词是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我经常向别人发问,不仅是问别人,也在问自己,这种方式即是一种复盘,是2013年一位师傅教给我的,我还记得当时他对我说的话:如果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的时间负责,他就什么也不能负责。
是的,在每次上课时问到这个问题时,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忙。这个字多到最后我不得不定下一个规则,就是不能说这个字。心死才为忙,这个字会让我们懒于思考,于是用了一个简单的字来替代思考。
除此之外,比如累,比如快,也都是每年出现最多的两个字,从2015年到2021年,我把这个问题翻来覆去问了无数遍,结果居然如此没有创意,这三个字占了半壁江山,这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震惊吧。
不过你如果也用这个问题去问自己,就不会觉得震惊了,这正是大多数人生活与工作的常态:困在一个麻木的状态中,每一年的伊始想要做出改变,但这样的决心很快就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丧失殆尽,于是最后只留下了忙、累和快三个最直观的感受了。
这样问自己也是一种小小的复盘,提醒自己时间在不断的流失,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否则,你还会把这个责任交给谁呢?
这需要养成一些好的习惯,每天坚持做一件和自己的人生核心使命相关的事情,而不是总是陷入到被动应付的场景中。
于是,我想起了著名学者朱高正先生。

一般情况,他早上五点钟就起床了。夏至还会更早一些,四点起床。他每天早上都有要做的功课,先是站桩打太极拳,并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背一遍。然后背《周易》卦爻辞。然后,每天上午抽20分钟温习一次近期的主要研究对象,比如以前是《近思录》,现在是《传习录》的精华。下午则把《周易》的系辞传、说卦传温习一次。据高正先生说,他这种早起背书的习惯从高二就开始了。于是他就这样年年如一地把反复读诵经典的习惯坚持了下来。
为什么要如此辛苦地读经典呢?高正先生说,读书有三个阶段,书需成诵,把经典记诵下来是基本功夫,是第一阶段。能够根据经典中的内容,随时随地地细思、深思、精思其中所含的义理,便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对经典所含的义理自然而然地心悦诚服。同时,将书中的教诲作为自己的行世规则,这样道即在我,我即大道,融二为一,也就是知行合一。正如王阳明所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2021年10月22日晚上七点,筼筜书院学术顾问,著名学者朱高正先生在台北病逝,享年67岁。
是的,看到这里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了,一方面朱高正先生的去逝让我备感痛心,没能有机会与高正先生见上一面,心有戚戚焉,这几日到处在网上搜寻高正先生的作品。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对于时间的使用过于随意,用于思考的时间过少,所以经常是花了时间却没有什么效果,甚有自责之感。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我想,这样的反省不应该仅仅是在年终岁尾之际的一份工作总结,而应该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经常的反馈和反省,用好每一天的时间,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大有希望的。
2021年还有两个月,60天的时间,如果你觉得有什么遗憾,完全可以做出改变,如果到了年底的时候你只能对自己说“这一年空空如也”,那么应该责备的只有你自己了。
因为我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我们就是如何度过这一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