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甲骨文)

节选自《出土文献》2021年第2期 时间:2021.09.14

李先生聪明过人,记忆力好,悟性高,思想敏捷,看问题高瞻远瞩,能从大处着眼,但对细小处也不轻易放过,所以能够发人之所未发,解人之所不解,对有关学术研究起明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影响深远。这在战国文字研究和殷墟卜辞研究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我们今天研究战国文字,离不开战国文字分系(或称“分域”)学说,这个学说就是李先生创立的。在李先生之前,王国维提出了“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把战国文字分成东、西两大系,但他仍把六国古文看成一个整体。胡光炜(小石)讨论过齐及受其影响诸国的文字与楚及受其影响诸国的文字的不同特点,但他讨论的主要是书体、书风上的不同。李先生在1957年发表的《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一文中首先提出“战国时代的汉字可分为秦、三晋(周卫附)、齐、燕、楚五式”(后来学者在使用他的学说时改称“式”为“系”),在1959年发表的《战国题铭概述》中,他用大量出土的战国文字资料阐明了他的“五式(系)说”。用今天的知识来看,《概述》所定战国文字资料所属的系别除把燕国的小方官印定为三晋官印一处明显失误外,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在当时能够有这样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直到今天,一般学者在战国文字分域方面主要仍在使用李先生“五系说”的框架。李先生创立了“五系说”并为此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战国文字的研究起了极为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李先生在1957年发表的《评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指出:“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是两个不同的步骤,我们应先根据字体、字形等特征分卜辞为若干类,然后分别判定各类所属时代。同一王世不见得只有一类卜辞,同一类卜辞也不见得属于一个王世。”明确提出了殷墟卜辞断代研究的正确方法。

1977年,考古研究所召开安阳殷墟五号墓(按即1976年发掘的妇好墓)座谈会,李先生发言时指出,见于武丁宾组卜辞的“妇好”,和见于被董作宾定为第四期的武乙文丁卜辞(就在这次发言中李先生提出了“历组卜辞”这个新辞来称呼这种卜辞)中的“妇好”有可能是同一个人,“从种种迹象看,'历组’卜辞很有可能是武丁晚期到祖庚时期的东西”。会后,他写了《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发表在《文物》1977年第11期上,对讨论会发言作了重要补充,指出了他所看到的历组卜辞属于早期的一些迹象。

1979年在中山大学召开的第二次古文字学年会上,历组卜辞到底属于武乙文丁时代还是属于武丁祖庚时代的问题成了大家感兴趣的一个焦点,在会上发言的人几乎都是反对李先生的说法的。我在这个问题上本来也相信董作宾的说法,在妇好墓座谈会上,我还在对殷墟考古和殷周青铜器的形制花纹都只是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极端错误地认为妇好墓的墓主应该是武乙文丁卜辞中的妇好,墓葬的时代早不到武丁祖庚时代。但在第二次年会之后,我细心研读了李先生《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一文,通过认真的考虑和对我掌握的有关资料的梳理,断定李先生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写了《论“历组卜辞”的时代》一文,在1980年四川大学召开的第三次古文字学年会上发表。我可能是明确支持李先生新说的第一个人。1981年林沄先生在山西省文物局召开的第四次古文字学年会上发表了《小屯南地发掘与殷墟甲骨断代》一文,在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上也从传统派变成了新派。四十多年来,殷墟卜辞研究的实践可以说已经充分证明了李先生新说的可靠性。但是,有些相信旧说的学者,由于历组卜辞属于武丁祖庚时期的明确地层证据尚未出现,认为新说和传统说法究竟孰是孰非还不能肯定。实际上,相信新说的人越来越多,近些年来在比较年轻的甲骨学者中,相信传统说法的大概一个也没有了。我相信明确的地层证据迟早是会出现的。

李先生在《文物》1981年第5期发表了《小屯南地甲骨与甲骨分期》,已为上举林先生的文章所引用。李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还根据他的分类分期观点提出了殷墟卜辞可以分为𠂤组、宾组、历组等九组的意见。后来他又发表了《殷墟甲骨两系说与历组卜辞》一文,并与彭裕商合写了《殷墟甲骨分期新论》一文(1990)、合著了《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一书(1996),对历组卜辞的研究更趋深入,并把他根据先分类后分期的原则通过长期研究而得到的关于殷墟各类卜辞所属时代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变得越来越明确、系统。李先生的这些研究是殷墟卜辞断代研究中一次里程碑性质的巨大的跃进。由于殷墟卜辞的分类和断代与卜辞内容的研究以及殷墟甲骨文字的考释息息相关,李先生的分类断代研究对甲骨文字考释以及殷墟卜辞其他各个方面的研究也都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李先生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研究对整个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界的研究起了极为明显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这方面,是没有人可以跟他相提并论的。

节选自

裘锡圭在《李学勤文集》发布会上的发言

裘锡圭口述,刘娇录下并加注释。(结束)

最近有关心本公众号的朋友,对我们的释字工作提出一些质疑,这也在意料之中。研究和学习甲骨文,无论如何,解释文字都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虽然甲骨文里面,已经有不少字跟已经识得的金文甚至小篆同形,但是需要考释的字比这些字多很多。就算是已经认识的字,由于存在同音假借的情况,这些字在卜辞中的具体用法,往往也需要深度考释之后才能弄个清楚明白。这么难的事情,绝非本公众号能力之所及。本公众号的主旨在于分享甲骨文化,普及甲骨知识,但解释文字又不能不做,不严谨、疏漏的地方请各位方家海涵。

特别说明:在书写甲骨文时,甲骨文杂志可以保证每个字儿都是原汁原味的甲骨文,也能保证每一条卜辞都有出处,我们认为这两点的具备可以满足对甲骨文的沉浸式体验。但是限于资料的获取搜集、人员精力,以及个别拓本的模糊,有时候无法保证每个字的字形和原甲骨完全一致,敬请谅解,同时也欢迎专家同好在留言区批评指正!

甲骨文美学艺术欣赏

据我们所知,学者们研究甲骨文,是有很多讲究的,例如:在研究甲骨文分期时,需要特别重视刻辞甲骨出土的地层、坑位与共存陶器的关系,并与刻辞内容紧密结合;在研究甲骨文内容时,需要注意联系殷墟遗迹、遗物的出土情况,探讨商代社会的具体问题;在研究甲骨文形态时,需要参考大量已有的案例,探究是否有新的用法或者新的意义。

欢迎爱好古文字的朋友扫码进群交流:

(0)

相关推荐

  •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50:莫伯峰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 编者按:为了向青年研究人员和在读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经验,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约请从事相关研究并卓有成就的部分学者接受我们的访谈,题为&q ...

  • 百体书法—甲骨文书法发展史及现状分析

    百体书法- 甲骨文书法发展史及现状分析                      郭 谦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镂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因形生意的字体,距今已有三.四千余年的历史.这种文字笔画比较简单,向上下 ...

  • 书讯|新书推荐(一)

    <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輯) 基本信息 书 名: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輯) 作 者:宋镇豪 主编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 价:168.00 装 帧:平装 I ...

  • 我所撰写的《商代文明》(剧本第二稿)

    书写历史必然会带上作者的个人色彩.比如<商代文明>这一集,我因对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一直很感兴趣,所以王懿荣的故事便成为切入整个剧本的一个基础.至于商朝的甲骨文.酒文化.玉文化.青铜文化.占卜 ...

  • 《出土文献》| 蒋玉斌:谈谈甲骨文摹写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重要字形信息

    谈谈甲骨文摹写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重要字形信息* 蒋玉斌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 甲骨文摹写看似操作性工作,实际上需要"认清字形" ...

  • 王蕴智丨浅谈甲骨文及相关古文字书法的临习与创作

    学/者/风/采 王蕴智,1991年吉林大学考古学古文字专业博士毕业,1992年起任河南大学汉语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起任郑州大学中国古代史省重点学科及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其后又分别担任考古学. ...

  • 李学勤:确定了!甲骨文上的“西邑”,就是夏朝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尚书>.<逸周书>和佚书20多篇,其中清华简<金縢>能和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直接联系.从清华简来看,现在不能证明,也不能反对孔 ...

  • 《李学勤文集》面世:共30册、千万字,涉及甲骨学研究等

    4月17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李学勤文集>发布会在清华举行. 从清华获悉,李学勤(1933-2019)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 ...

  • 【《李学勤文集》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4...

    [<李学勤文集>发布会在清华大学召开]4月17日,<李学勤文集>发布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召开.李学勤(1933-2019)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古 ...

  • 青铜器研究要注意五个方面丨李学勤

    木雕鉴赏 快来加入我们吧!传播木雕木文化知识.普及木材鉴赏要点,以及最专业的木雕木匠工艺素材分享,全方位资源共享平台. 木雕鉴赏 雕刻材料分类的民间美术品种,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 ...

  • 【重温李学勤教授谈话

    "三星堆如果发生在国外,早已轰动世界.""中国文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文化求得解决."] 2007年4月,"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学 ...

  • 李学勤:让模糊的古代文明清晰起来

    2018-11-02 23:45 为"妇好"墓断代 1976年5月16日,在安阳殷墟考古现场,考古工作者意外发现了一座没有被盗墓者"染指"的墓葬,发掘葬品总数达 ...

  •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据有重要地位.这种文明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诞生,又怎样兴起和发扬光大,不仅中国学者在长期进行探讨,国际学术界也把它当作相当热门的研究 ...

  • 《李学勤文集》出版 清华大学设李学勤先生纪念室

    松鼠热点关注2021-04-18 00:11 30卷本的<李学勤文集>日前出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和出版单位江西教育出版社4月17日联合举行发布会.李学勤先生纪念室同时揭牌.清 ...

  • 李学勤教授致姚小鸥的三封信

    搞笑的老陕人 2021-06-03 23:47 姚小鸥 1983年春天,我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读研,与历史系的研究生史建群(郑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郝铁川(上海文馆馆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李玉洁(河南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