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条

(0)

相关推荐

  • 高建忠.读方用方笔记(一一五)临证谈小柴胡汤

    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但见一证,便是柴胡证?这是我们经常在说的,怎么判定这个病是不是属于少阳病?如何判定这个病证是不是小柴胡汤证?在<伤寒论>第101条,有这样一句话叫:"伤寒中风 ...

  • 『每天学伤寒』阳明病的各种情况2

    二〇五:『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风当成热来看,阳明如果很热,病人口苦.咽干,代表经热,属于少阳,腹满,太阴证主证就是腹满,因为脾脏肿大 ...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疾病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一)——《伤寒论》全新解读

    原创 金梅 金梅说养生 昨天 传变 太阳病 太阳病在人体的发展只有两种结果,一种即按照合理的治疗方案,疾病向愈:另外一种就是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进一步发展. NO.1 传变条文 在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病 ...

  • 试谈《伤寒论》六经病之实质

    仲景利用大道至简.提纲挈领.执简御繁的思维,将一切外感疾病及大部分内伤杂病,划分出了六类病证,即六经病.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过程中,错综复杂的脉症,根据病位.病程和病性之不 ...

  • 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七)

    伤寒论第四十八条原文: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 ...

  • 晨雨老师讲伤寒论5,6条

    ​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上接第三条知道了伤寒.伤寒一日就是第一天,邪在表,脉若静者为不传,就是说脉浮阴阳俱紧依旧没变,邪也没传入他经,如果有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36条

    第336条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8条

    第398条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Soul:打造志同道合的交友圈 广告 阳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 [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0条

    第10条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风家,谓太阳中风也.表解,谓用桂枝汤病已解也.不了了者,不清楚也.言用桂枝汤其表已解,而犹不清楚者,在经余邪未尽耳.十二日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9条

    第9条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清·吴谦<医宗金鉴> 凡病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太阳盛阳也.日中阳气盛,故从巳.午.未之旺时而病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巳.午为阳中之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7条

    第7条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病谓中风.伤寒也.有初病即发热而恶寒者,是谓中风之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第6条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á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条

    第4条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当脉浮紧,或汗或未汗,若脉静如常,此人病脉不病,为不传也.初病或呕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条

    第3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即上篇首条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之谓也.荣,表阴也.寒,阴邪也.寒邪伤人则荣受 ...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56条

    第56条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