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唐启盛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研究

结果:1.127位患者中,男性37人占29%,女性90人占71%,男女比例约为1:2.4。女性相对男性更容易患失眠。年龄:20-81岁(数据脱落7人),平均年龄50.60±1.31,小于45岁35人,占27.6%,45岁-59岁47人,占37.0%,60岁及以上占35人,占27.6%。根据我国的年龄划分标准可以看出中年患者较青年及老年患者发病率更高。2.对病因和病程进行分析发现,因情志因素造成失眠的原因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劳倦过度,久病、年老体虚。复发性失眠(1年内发作2次或更多)的患者有94人,占74.0%。反复发作性的慢性失眠病程长,且占绝大多数。3.对614诊次病症及中药处方进行描述性统计,涉及102个症状,125味中药,13类药物功效。

高频症状主要有入睡困难、眠浅、纳差、舌红、睡而易醒、多梦、神疲乏力、醒后不能再睡、烦躁等;

高频中药主要有刺五加、夜交藤、酸枣仁、栀子、合欢皮、白芍等;使用率≥10%的药物功效有安神药、补虚药、清热药。4.对高频症状及药物进行聚类分析。

症状聚类分析结果:入睡困难-早醒-彻夜难眠-眠浅-夜尿多-郁闷-多愁善感-腹胀;入睡困难-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烦躁-心悸-便秘;入睡困难-睡而易醒-纳差-多梦-神疲乏力-盗汗。

中药聚类分析结果:刺五加-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柏子仁-白芍-柴胡-山萸肉-郁金-焦三仙;刺五加-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栀子-莲子心-黄连-紫石英-磁石;刺五加-夜交藤-酸枣仁-合欢皮-生地黄-麦冬-黄连。

5.对125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中医理论,获得唐启盛教授常用药对及药队:刺五加-夜交藤-酸枣仁;酸枣仁-柏子仁;郁金-白芍-合欢皮;柴胡-栀子;鸡内金-黄连-山药-焦三仙;磁石-紫石英;黄连-莲子心。

6.对高频症状及125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获得唐启盛教授治疗失眠的症-药关系:

入睡困难-夜交藤-酸枣仁-柴胡-莲子心;

眠浅-夜交藤-刺五加-合欢皮-紫石英。

7.结合上述结果及关联规则网络图得出唐启盛教授治疗失眠的核心方剂:刺五加30g-60g、夜交藤30g-50g、酸枣仁20g、合欢皮20g,三个基本方剂:方剂一:刺五加60g、夜交藤50g、酸枣仁20g、合欢皮20g、柏子仁20g、白芍20g、柴胡15g、山萸肉20g、郁金30g、焦三仙各20g,治以补虚益肾,调气安神;方剂二:刺五加30g-60g、夜交藤30g-50g、酸枣仁20g、合欢皮20g、莲子心6g、黄连6g、紫石英30g、磁石20g、鸡内机20g,治以清心泻火,安神定志;方剂三:刺五加60g、夜交藤50g、酸枣仁30g、合欢皮20g、生地黄20g、麦冬20g、黄连3-6g,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结论:1.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对127名患者,614诊次的病历进行描述性统计,发现:失眠的诱因以情志不遂、劳倦过度等因素为主;多见慢性反复发作的失眠;高频症状基本反映了失眠的核心症状和伴随症状;高频中药提示了唐启盛教授的治疗思路。2.本研究通过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探索唐启盛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创新之处在于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索唐启盛教授临床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继承名老中医的宝贵临床经验,指导临床用药。3.本研究总结出1个核心方剂,及治疗3个失眠的证型的基本方剂:心火炽盛证,治以清心泻火,安神定志;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养心安神;肝郁肾虚证,治以补虚益肾,调气安神。其他的失眠证型,因病例数较少,本研究未做详细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