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新水墨人物画:形神相映,尽是大美新疆

来源:读特

龚建新在画展上。

库尔勒姑娘

哈萨克老人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常委、新疆美协名誉主席、新疆画院名誉院长龚建新的“天山风情”画展在深圳新世界艺术中心展出。作为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龚建新以其人物肖像画精到的笔墨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的肖像画就已得到美术界的高度评价,中国文联第十届荣誉委员、中国美协原主席刘大为曾高度评价他“笔下的水墨人物肖像形完神足、笔精墨妙,体现了中西绘画结合的魅力……”。

墨色线条融合西方造型手法,开创自成一派的水墨人物画

此次展出的画作几乎涵盖了龚建新于各个时期的创作,内容包括人物肖像以及舞蹈人物画等精品约40幅,如《西域风姿》《丝路传情》《风逐玉步》《舒卷曼舞》《帕米尔之春》……通过对画中人的民族特点的准确阐释以及对细节的生动把握,展览艺术地呈现出天山下的民俗风情和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展厅旁的休息室,本报记者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新疆的风土人情为他带来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灵感,他形容这种吸引源于新疆的大美风情,承载了太多“原汁原味的形象”。

1956年,龚建新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曾得到叶浅予、蔣兆和、李可染、李苦禅、李斛、刘凌仓等国画执牛耳者的悉心教诲。从美院毕业后,他放弃留京机会回到家乡新疆,继续自己对水墨人物画的艺术探索。“回到新疆来就是想赶快收集形象,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以后搞创作搜集素材,后来发现这里的形象非常精彩。带着新疆情,画新疆人就成了自己艺术创作实验的方向。”龚建新说。

在中央美院学习时,龚建新就十分注重传统,尤其注重对中国画中的线条运用,并一直考虑着如何将中国画高超的用线技巧与西画严谨的造型手法相互融合,切实提高中国画的表现力,创造一种崭新的现代中国人物画的造型技巧。

为此,他曾对山西永乐宫、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勒苏千佛洞的壁画进行了广泛的临摹学习与研究,同时也对著名油画家尼古拉·菲逊等世界著名画家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西画科学方法与中国画主观写意性的切合点,开创出自成一家的水墨人物画风。

对此,中国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史国良表示:“龚老师的水墨人物画具有很强的书写性,笔触生动豪放、有激情。”他认为,龚建新的人物画中以淡墨表现隆起处,以高光展现明暗交集处,以此衔接起墨色与线条,“龚老师用皮纸作画,也很好地解决了笔触之间衔接的痕迹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此次画展,史国良也特意以一身红衣录制视频发来贺词,视频中他感慨道:“龚老师当年的新疆水墨写生影响了一个时代,到今天提起还要竖起大拇指!”

保持激情,如实刻画,创作形神相映

“人物的五官是创作领域里个性的体现,在写生的时候要仔细刻画,达到一种造型上的准确。”龚建新说,画出千人千面是人物画的难度所在,带着激情、保持激情的如实刻画,让他在创作时“不打草稿直接下笔,第一笔线条勾准了,眼睛不敢眨,怕错过那个感觉。画完不到一个小时,出了一身汗,甚至后背像触电一样,'噔’地被推了一下子。这就是艺术对我精神上的鼓舞,感情上的抒发。”谈及创作中的那些力透纸背的“高光时刻”,这位耄耋老人尽管语调和缓,却仍难掩创作带给他的激动。

除了肖像画,龚建新的舞蹈人物画也似夸张了的壁画造型,爆发出阳刚之力,将传统绘画的线描勾勒与现代生活形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演化为极简练的线描寓意,达到了极高的形神相映的境界。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在观展时,感叹于龚建新画作所体现的“对材料的熟悉、造型的功底,以及巧妙的墨色运用。”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画家冯晓鸿告诉记者,龚老不仅爱画舞蹈人物,也爱跳舞。他说:“龚老师的舞蹈人物像充满动感,身段优美,曾得到著名画家叶浅予的赞赏。”叶浅予曾概括龚建新的风格特点有三——“观察敏锐,取舍果断;笔墨踏实,体面精到;准确中见生动,简练中见丰满。”

龚建新说:“生活中的人,在走路、干活时的样子都差不多,而跳舞却是通过对人的动作的修饰与排练,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动作带有欣赏性,是艺术化后的美的追求。”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龚建新的人物肖像与舞蹈人物画得以精准地表达多民族的精气神与民族特质,与他生于兹长于兹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龚建新移居深圳,本次画展得到了主办方深圳市新世界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对此梁宇表示:“新世界集团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够请到中国画坛著名的人物画大家,举办这么高水平的画展,是值得称道的。也让我们文联对搞好深圳的文化艺术工作增加了信心。”

(原题《形神相映,尽是大美新疆——新疆美协名誉主席、新疆画院名誉院长龚建新的水墨人物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