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
来源:沃田生态设计院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在一个99公顷的人工湿地上,用一种类似荷花叶脉的肌理,控制全局,水泡湿地重复出现,配置各种乡土植被,而形成旷野本底。
▼湿地公园顶视图

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位于涪江流经重庆潼南区中心区域两岸,南侧紧邻大佛寺四级风景区,地处潼南城市形象展示的核心区域,是高密度城市中难得的滨河滩涂绿洲。
▼湿地公园鸟瞰

▼城市中的滨水空间

▼连接装置的步道,减少对自然的干预

▼保留滩涂生态系统

▼人们可以在步道中体验自然

▼城市阳台

▼丰富的植被

设计师以保护湿地,重新激发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原则,以与“洪水为友”的设计理念,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增加场地活力,为潼南未来的城市风貌提供了样本。
▼人们在露珠装置中的活动

▼草坪上的休息区

▼城市阳台,欣赏湿地景观


南罗米伦岛公园(音译)座落于柏林中心区域,一方面位于西里西亚大街入口处,另一方面东北毗邻Spree运河,西南尾端与格里茨公园相接,起到了导向过渡作用。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这座小岛备受步行者的喜爱,同时成为了众多骑行者的必经之路。
▼公园概览

标志性入口:场地东北侧竖直陈列着巨型座椅。柏林快速的骑行者从远处就能看到这个标志性的公园入口,从而提前减缓速度。
▼入口处的巨型座椅

岛屿:岛屿北面连接西里西亚大街,西南侧与停车场相连,如何阻止骑车进入是它的首要任务。
▼造型简洁 用途多样


▼“波浪”中嬉戏的孩童

▼波浪与秋

河畔阶梯:通过减缓坡度,拓宽台阶,坡道形成了观景台阶。
▼景观台阶

▼河边垂钓的居民

闸区瞭望台:是一个富有场地特色的游戏空间。运河岸边的平台上,小朋友们上下活动的“旗帜”装置,在游戏中与来往的船只进行互动。还可以利用岸上的小喇叭,向“船员”们喊话。
▼瞭望台上的旗帜


▼红色小喇叭

林荫道:加种的行道树带来了阴凉,减速条窄于路面,左右交错排列,使骑行者避免颠簸,大尺寸的石板铺装,突显了林荫道的整洁。
▼行人优先 小心“波浪”


▼绕行减速的骑行者

▼降速条细节

护城河河畔:恩斯特·海尔曼木栈桥横跨护城运河,连接了格里茨公园和南罗米伦岛公园。
“蓝色时刻”立在西南侧的小型开放广场上。这张特别的座椅上布满了蓝白基调的格里茨市剪影。它提示人们,再走不远就是有名的格里茨公园了。
▼人们在此停留

▼细节“蓝色时刻”


“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南京的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聚会的胜地。
在水文化传承和防洪排涝的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用一条水系连通位于基地端头的鱼嘴公园和位于基地中心的滨湖公园。
▼项目鸟瞰

▼绿色生态滨水空间

▼学习中心和步道鸟瞰

鱼跃湖面,美景桥上寻
公园不同以往的开放式格局,将清透见底的碧水湖面置于核心,嵌入景观桥、亲水平台等多元空间及活动设施,一路上,森林、湿地、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让人目不暇接。
▼景观桥

▼桥边草坪上的活动

▼景观桥夜景

▼公共步道

亲水空间,其乐融融
位于滨湖公园西侧的庆典广场,在沿湖边上设置了阶梯看台,为人们提供了亲近滨湖的休憩空间。在炎热的夏季,园中旱喷会打开,水雾配合浅水,这里更成为儿童们最爱嬉戏活动的场所。
庆典广场的入口也设置了开放式草坪大台阶,成为了人们奔跑、踢球和放风筝的活动地。
▼与湖面连成一片的庆典广场

▼庆典广场上的活动

一步一景,满园春色
考虑到南京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及空间形态的需要,园内实施近自然群落组合,控制合理的常绿与落叶空间郁闭配比,综合营造出生态性、景观性、低维护性的南京特色城市生态景观林地。
▼湿地植物水池

▼学习中心前的湿地

▼丰富的景观植物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