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与国足:下笔才是往门里踢

在我还关心中国足球的时候,国家队主教练是来自德国的施拉普纳。队员说在场上不会踢,他的回答是,“往球门里踢”。

如何将他的回答应用到做研究上,那就是一定要下笔。原因很简单:不往门里踢,怎么会进球;不开始动笔,怎么会写完? 但对于很多研究者,困难的是开始。如何开始写,不仅对于初学者难,对于相对成熟的研究者,也同样难。

初学者难,是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他们常说,每一个题目都已有了那么多文献,别人说过的都对,而且说得很好,把我想说的已经说完了,所以没法开始。这个问题不难解决。需要做的只是认真去读文献,找出貌似有理的文献之中的不足,或者不同的观点之间的争论,自然就会有话可说。研究生早期的训练,针对的就是这个问题。对于绝大多数研究者而言,跨越这道坎并不难。

▲ 中国球迷的老朋友施拉普纳教练。

可是对成熟的研究者而言,开始写还是难。做研究的难,与其它万事不同,因其根本目的是要创造新知识要在千人万人已经立言之处再立新言,是极限运动

研究者在面对新项目之前,心里打鼓发怵,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把握新项目,是正常不过的心理。已有的研究只是过去的成绩,并不代表新的研究会同样有突破。纽约大学的梅丽(Sally Merry)教授说,所有的新项目都是赌博。只是成熟的研究者更有经验,赌博时的胜率稍微大些。在山洞里往洞口摸索时可能少走一些弯路而已,但也没有肯定走出山洞的把握。因此,即使知道大致的方向,但还是不愿意下笔,是很多研究者的心魔。

有人说一定要穷尽已有的相关文献。这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研究要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是老生常谈。连别人的相关研究都还没看,就匆匆开始?但仔细想想,穷尽文献的说法其实过于理想化。一言以蔽之,这种说法常见于不实做研究的人写的方法教科书。原因有二。其一、相关文献之多,是不好穷尽的。什么是相关?相关本来就是一个程度的概念。有的与要做的研究联系十分紧密,有的只是大致有关。标准稍微松一点,文献的数量就差了好几倍或者十几倍,几十倍。看还是不看,看到什么程度?是泛读还是精读?而且在准备做研究的过程中,新的研究不断发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能不能追上新的研究都是个问题,还能穷尽已有的研究?什么时候算是够?

▲ 球迷呼吁中国队往门里踢。图/观察者网

第二点更为关键,那就是写时的思考与读时的思考不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读文献时的思考,是虚的。很多时候以为想通了,一觉醒来,不过是南柯一梦,一切推倒重来。于是又开始新一轮的阅读。周而复始,何时算完?只有落到纸面才是实的。当然,今天写的东西,明天发现全是垃圾的情况也常常发生。但无论如何,当写下来时,论证的过程相对严格一些。一旦落实到纸上,下一步就由写变成了改。这就回到原来说过的,改总是要比重新写容易一些。这就是进展。

同时,写的时候,有的相关文献可能变得不那么相关了,而真正相关的可能会变得清晰起来,此时可以回过头去仔细阅读。这也就解决了前面所提出的,文献是要精读还是泛读的问题。

因此,对研究领域的文献有了大致的了解,而当进一步阅读,边际信息量开始明显下降时,就应当动笔。如果有什么明显的标志,就是在阅读时,发现明显的对话对象,或者找到可以切入的争论。文献浩如烟海,不可能篇篇都有启发,能够刺痛你的,常常只是一两篇。紧紧咬着它们,往往可以撕开缺口。这就是为什么林毓生教授说要咬住文献。

如果说论文的本质要提出新的东西,那么当相比于已有的文献,已经大概有新发现时,就应当开始写。相关文献,只是在与新的点相比时才会有意义。在下笔之前,已有的研究可能很吓人,因为研究者在心理上和技术上都还不知道如何超越。而一旦开始下笔,已有的研究就会变得清晰。有的研究可能变得不重要,所以也就不必再去精读。这正如下围棋,落子之后才知道是臭棋。有的朋友喜欢这时还多看一点,把周围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时再下笔。这更多的是个人偏好,难以置评。就我而言,早下笔会减少浪费的时间。退一万步,即使在动笔之后再发现有没有阅读过的文献,再去读也不迟。

把它们溶入正在写的稿子里,是研究的应有之义:所谓研究(research),就是重复(re)寻找(search)

下笔并不意味着肯定成功,但只有在动笔的时候,才会发现能不能真的写下去。有的思路,似可行但实不可行。落实到纸上,才发现没有太多的价值。这时候放弃也好,变化也好,搁置也好,都是比不下笔而不停地读文献更好的选择。至少不会在没有实质进展的项目上耽误。写并不意味着只是把想清楚的内容叙述出来,更是研究的真正开始:新的难题不断产生,不同的坎需要跨越。对付这个过程中的挑战,研究者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应当轻易放弃。波斯纳法官的经验是,写不下去的时候,就必须换一个思路。而换思路也不行的时候,那就可能需要先搁置。时机未成时,适当地退出或者迂回,杀个回马枪也许是更有效的办法。下笔可以使可行性变得清晰。

▲ 波斯纳法官 图/维基百科 作者chensiyuan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说,防守固然重要,但要同进攻结合起来。如果队员训练不足,或者没有做好防守时就大肆进攻,防线漏洞百出,肯定铩羽而归。但如果只知道训练和防守,不去进攻,或者强调在防守完美无缺之后,才去进攻,而且往往会贻误战机,错失进球的机会。如何适当分配防守与进攻的兵力,特别是如何在做了适当的防守之后,抓住战机进攻,是奠定胜局的关键。

何时下笔,正如足球场上把握进攻的时机一样。足球场上只做防守,还可能不输,但迟迟不下笔,在学术战场上必败无疑

(0)

相关推荐

  • 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

    目录: 第一部分 行动研究 提高教师决策的有效性 第一章 教师作为反思实践者与行动研究者 反思实践者与行动研究者 反思实践者与行动研究者:为什么? 行动研究的过程 关键术语 推荐读物 参考文献 第二章 ...

  • 撰写文献综述,务必注意的几大问题!

      01.文献综述的"语言"问题   学术性语言的一项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保持"客观性".我们对待其他研究者的成果的评判必须要具有公正的态度,要避免使用个人口气和情 ...

  • 读《研究的技艺》

    小引:管玥博士本科时读过<研究的技艺>(The Craft of Research)中译本,慷慨地在豆瓣读书上打了三星.前不久,我偶然看到麦肯纳内教授讲论文写作的视频,不胜佩服,大力推荐. ...

  • 敦煌藏文文献研究在中国日渐活跃

    敦煌藏文文献研究在中国日渐活跃:硕士博士加入渐成常态 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所长才让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随着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献在中国陆续出版,从根本改变了中国专家依赖外国图书馆 ...

  • 鲁能恒大曾同时抢夺他,打替补却能进入国足,如今已无球可踢

    张文钊在巅峰期也是一位能力和特点都非常突出的球员,他曾经是亚泰当家球星.亚泰对这位能突善射的飞翼非常器重,不仅给了张文钊踢主力的机会,而且还围绕他的技术特点来制定战术.所以张文钊在亚泰的充分激活下有了 ...

  • 分析:国足能够闯进12强赛吗?对阵菲律宾必须取胜才有机会

    国足到底能不能冲出40强赛呢? 能,非常有可能,但是必须要赢下一场比赛,那就是对阵菲律宾的比赛. 是的,对阵关岛和马尔代夫的比赛,是国足要拿下的比赛,如果这两场比赛无法大比分取胜,或者说平局了,那么国 ...

  • 国足晋级十二强赛!冲击世界杯之路才刚开始...

    国足晋级十二强赛! 国足晋级世预赛十二强赛之路,想不到还没与叙利亚队进行生死战之前,就已经99.99%确定晋级... 因早场国足晋级竞争对手之一约旦队0比1输给了澳大利亚,这样一来国足只要不输给叙利亚 ...

  • 车闻丨从国足有望出线 看正崛起的自主如何才不“烂尾”

    肯定昨晚不少人和我一样就算对足球并不痴迷,却也为了国足睡不好觉.因为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客厅,都能够听到球迷的呐喊,中国队对阵卡塔尔不负众望,国足终于在时隔15年重返世界杯预赛.而这时也不忘调侃一下,国足 ...

  • 无赛可打,才是中国U23国足的最大对手!

    U23 无赛可打 如何应战? 今天(9日)在乌兹别克进行的第五届U23亚洲杯预选赛分组抽签,令中国99年龄段U23国足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之中.中国队与澳大利亚队.印尼队以及文莱队同组,能够出线吗?这 ...

  • 太敢说了!权媒直言国足现在没资格谈精神,未来提升实力才是王道

    日前,正在上海集训的国足球员观看<夺冠>,学习女排精神,也引发了球迷热议.上观新闻就对此进行了撰文评论,该媒体直言中国男足学习女排精神的权利,不能因为队伍成绩一般就被硬生生剥夺,另外女排精 ...

  • 谁才是国足最强左后卫?两人呼声最高,巅峰期表现远超李学鹏

    现在提起中国足坛谁是实力最强的左后卫,相信有很多球迷都会说出李学鹏的名字.确实,没有伤病影响的李学鹏在左后卫位置上,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首屈一指的水平,而且在恒大和国足比赛中也是屡建奇功.只是把李学 ...

  • 励志典范!他28岁才首次入选国足大器晚成,为国足血拼甘愿受伤

    北京国安主力后腰池忠国,在中国足坛属于大器晚成的球员,他在28岁才首次入选国足集训名单.当时里皮带国足出战第一届中国杯,为了能更好地考察边缘国脚状态,他并没有从恒大.鲁能.上港这些中超豪门选拔国脚.所 ...

  • 菲律宾铁桶阵有多强?韩国艰难进1球,国足做好3点应战才有胜算

    第17届亚洲杯小组赛C组的比赛已经于今天凌晨全部结束,相信屏幕前的很多球迷都共同见证了中国队以2比1战胜吉尔吉斯斯坦的比赛.比赛过程中,中国男足知耻后勇,在上半场落后的情况下,中场迅速做出调整,下半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