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蓝精灵》 蓝精灵主题歌 儿时的记忆

“手风琴之家”

《可爱的蓝精灵》手风琴独奏

《蓝精灵》在1986年的暑假就已经开始在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全国各地方电视台播出本片的时间应该也在此前后。动画片的片头就是这首主题曲。它节奏明快,富于动感;旋律轻盈、优美、动人,深得儿童们的喜爱。
歌曲歌词:
在那山的那边 海的那边
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
那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唱歌跳舞快乐多欢喜
在那山的那边 海的那边
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
那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唱歌跳舞快乐多欢喜
噢 可爱的蓝精灵
噢 可爱的蓝精灵
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
斗败了格格巫
他们唱歌跳舞快乐多欢喜
噢 可爱的蓝精灵
噢 可爱的蓝精灵
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
斗败了格格巫
他们唱歌跳舞快乐多欢喜
在那山的那边 海的那边
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
那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唱歌跳舞快乐多欢喜
噢 可爱的蓝精灵
噢 可爱的蓝精灵
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
斗败了格格巫
他们唱歌跳舞快乐多欢喜
      比利时有“连环画王国”之称。在丁丁、路奇等众多举世闻名的动画形象中,“蓝精灵”征服了世界,其造型深受各国儿童和商家的青睐。在埃尔热、莫里斯、伏朗甘等一大批比利时连环画家中,贝约被认为兼有艺术天分和经营才干、“介于埃尔热和迪斯尼之间”。他在世时,法国的梅斯市就建起“蓝精灵乐园”。
      贝约的真名叫皮埃尔·古里伏,1928年6月25日生于布鲁塞尔,7岁丧父,15岁退学养家糊口。他曾当过电影放映员,后又在画廊工作5年,给玻璃灯罩绘图案、设计包装美术字等。他接触了许多连环画家,深受埃尔热等大师的影响,梦想自己也创作连环画。1949到1952年间,《晚报》刊登他创作的连环画,此后他又为另一家报纸创作连环画连载,都使用笔名“贝约”。1958年,他创作的“蓝精灵”问世,风靡一时。目前,全世界销售的蓝精灵玩具达3亿件,近2000种产品使用蓝精灵图案促销。
      1959年比利时国家电视台开始播放“蓝精灵”。应接不暇的约稿,使贝约1960年建立自己的创作室,这里聚集着一大批年轻连环画家。虽然“蓝精灵”中的大多数人物是集体创作,但贝约同时还创作另外三个动画连载,他不得不经常彻夜工作。
      1966年起,蓝精灵造型玩具同诸多商品一道销售,商业广告接踵而至,他不得不放弃一些创作,过问经营版权。贝约被成功激励,商业收益颇丰,但身心也受到损害,常依靠药物睡眠和维持精力。妮娜说,贝约并非为金钱所驱使,他更看重的是别人的尊重。他希望自己经营版权,不受蒙骗。
     “蓝精灵”第16本画册出版一个月后,贝约1992年12月24日因心脏病去世,终年64岁。贝约的崇拜者、比利时国家电视台记者达耶斯,深为贝约与伏朗甘等画家间的真诚友谊所感动,特意为贝约写了本传记。

手风琴演奏:刘占全


手风琴演奏:谭家亮

关于手风琴之家


手风琴之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手风琴爱好者交流平台,是国内最具专业性的手风琴论坛,论坛自2010年开办以来经历了七个年头,论坛会员已发展到将近一万,论坛帖子的沉淀已达到将近三万,论坛上有一帮爱好手风琴的会员,随时帮助手风琴初学者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手风琴之家论坛是初学者学习手风琴的最佳论坛,欢迎全世界的琴友访问手风琴之家!

官方网站:www.accordionhome.com

手风琴之家QQ群:6033834

(0)

相关推荐

  • 永远的蓝莲花,丁丁历险记的中国故事

    今年是<丁丁历险记>发表90周年,从1929年1月10日开始,埃尔热创作的<丁丁历险记>在比利时报纸上双周连载,至今已经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58种文字,总销量达2亿册以上. ...

  • 一首手风琴版的《蓝精灵》,祝大家儿童节快乐!【视频+乐谱】

    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刘宽在这里提前祝所有看到这篇图文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儿童节快乐! 希望你们可以永远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蓝精灵>是一部由美国的翰纳-芭芭拉工作室出品的动画片,最早源于比 ...

  • 一首欢快的手风琴舞曲,愿大家假期开心快乐!

    一首欢快的手风琴舞曲,愿大家假期开心快乐!

  • 老广儿时的记忆 门前的黄皮树

    老广儿时的记忆 门前的黄皮树

  • 美食故事(音频)丨汪会芝:儿时的记忆-摊煎饼(山东平邑话)

    后来, 吃过很多美食, 可记忆中的味道, 总是无可替代的 提起山东的特色吃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煎饼卷大葱.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山东人都爱吃煎饼,也不是山东所有的地方都爱吃煎饼.但是,巧了,俺们就是那部 ...

  • “儿时的记忆”:瓦罐子怕拍

    瓦罐子怕拍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中,瓦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在那时,老百姓家里的坛坛罐罐中,瓦罐子并不多,多用来煨汤.熬药和野外装水,方便生活之用. 瓦罐子,一种用泥土烧制的罐子,挺粗糙的,价钱也不贵,属于 ...

  • “儿时的记忆”:泥草房怕烧

    泥草房怕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住的房子多为泥草房.山墙是用黑土加麦秸秆打成的,而房盖上铺的是高粱秸秆.巴帘子和草苫子等易燃物品. 屋里搭有南北火炕,火炕中间有烟道,直通屋外的烟囱. ...

  • “儿时的记忆”:院子土墙怕倒

    院子土墙怕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家家户户住的是泥草房.房子四周是一个很大的院套,院墙是用黑土掺上小麦秸秆一榔头.一榔头捶打出来的,墙不高, 一米左右.房子前面院墙开有小门,上面有一个用破 ...

  • “儿时的记忆”:酸菜缸怕碰

    酸菜缸怕碰 酸菜,一种在秋天时用东北大白菜腌制的食品,是东北老百姓冬天主要的蔬菜. 每年到了秋天,东北乡村老百姓家里可热闹了.人们从大地里收回大白菜,拉回家里放置在院子里的一角,开始晾晒,使得大白菜蔫 ...

  • “儿时的记忆”:大黑锅怕砸

    大黑锅怕砸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家里都有一口大黑锅,用来烧水.做饭.炒菜.蒸干粮.有的时候家里冬天喂猪的猪食还得用这口铁锅来加热. 对于老百姓家里来说,一口大黑锅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

  • “儿时的记忆”:柳罐斗子怕漏

    柳罐斗子  柳罐斗子怕漏 我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柳罐是用来从带辘轳把的土井里往上打水的工具,它是用细柳条编织而成的. 在过去那个特殊的时代,木桶不抗摔,容易破碎,铁桶当时还是很珍贵的, ...

  • “儿时的记忆”:大酱碟怕歪

    大酱缸 " 大酱碟 大酱碟怕歪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北乡村老百姓家里的炕桌上,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吃饭时家家桌子上都会有一个大酱碟,而且里面盛满了自己家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