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柳罐斗子怕漏
相关推荐
-
每天一个小实验,今天让我们来做一个辘轳井,一个承载百年历史的打水工具。
实验认知: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中国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 ...
-
“井文化”琐谈
"井文化"琐谈 王兆贵 在没有自来水之前,人类与水井的关系相当密切,特别是对不能逐水而居的人们,就更加须臾不可分离了."凿井而饮,引水灌园","临井汲 ...
-
【望安山文学•“望安杯”首届全国征文大赛058号作品】残墨||辘轳·母亲和井(散文朗诵)
辘轳·母亲和井 作者:残 墨 主播:阳光静好 主编:非 鱼 七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古老的水井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汲水资源.人畜饮用.抗旱救灾都离不开它.庄户人日复 ...
-
吊水:乡村生活的少年记忆|原乡
南方农村吊水,大致如此 吊水,大概是故乡乡下过去特有的说法,指从水井里打水. 但吊水一词,对故乡从水井打水的描述,特别的形象贴切. 有多贴切? 吊有提取之意.吊水就是从井里提取水. 提取水得有工具.吊 ...
-
“儿时的记忆”:瓦罐子怕拍
瓦罐子怕拍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中,瓦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在那时,老百姓家里的坛坛罐罐中,瓦罐子并不多,多用来煨汤.熬药和野外装水,方便生活之用. 瓦罐子,一种用泥土烧制的罐子,挺粗糙的,价钱也不贵,属于 ...
-
“儿时的记忆”:泥草房怕烧
泥草房怕烧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住的房子多为泥草房.山墙是用黑土加麦秸秆打成的,而房盖上铺的是高粱秸秆.巴帘子和草苫子等易燃物品. 屋里搭有南北火炕,火炕中间有烟道,直通屋外的烟囱. ...
-
“儿时的记忆”:院子土墙怕倒
院子土墙怕倒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乡村里,家家户户住的是泥草房.房子四周是一个很大的院套,院墙是用黑土掺上小麦秸秆一榔头.一榔头捶打出来的,墙不高, 一米左右.房子前面院墙开有小门,上面有一个用破 ...
-
“儿时的记忆”:酸菜缸怕碰
酸菜缸怕碰 酸菜,一种在秋天时用东北大白菜腌制的食品,是东北老百姓冬天主要的蔬菜. 每年到了秋天,东北乡村老百姓家里可热闹了.人们从大地里收回大白菜,拉回家里放置在院子里的一角,开始晾晒,使得大白菜蔫 ...
-
“儿时的记忆”:大黑锅怕砸
大黑锅怕砸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家里都有一口大黑锅,用来烧水.做饭.炒菜.蒸干粮.有的时候家里冬天喂猪的猪食还得用这口铁锅来加热. 对于老百姓家里来说,一口大黑锅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 ...
-
“儿时的记忆”:大酱碟怕歪
大酱缸 " 大酱碟 大酱碟怕歪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北乡村老百姓家里的炕桌上,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吃饭时家家桌子上都会有一个大酱碟,而且里面盛满了自己家做的 ...
-
“儿时的记忆”:油瓶子怕摔
油瓶子怕摔 油瓶子是啥玩意? 在我模糊的记忆中,油瓶子仿佛离我已经很久远了.我在试图找寻和搜索那过去年代中的记忆,好像印象并不是那么深刻,但是恍惚中对于油瓶子我还是有一些刻在脑海中的记忆的. 在上世 ...
-
“儿时的记忆”:泥坛子怕醢
泥坛子怕醢 醢,一个非常难懂的字,别说字本意是什么意思了,就是能读对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醢,做名词用时,醢,酱也.例如:自酒米至于盐醢百有余品,皆尽时味(<魏书>). 醢,做动词用时 ...
-
“儿时的记忆”:黄瓜架怕挪
黄瓜架怕挪 黄瓜架怕挪 在过去的东北乡村里,老百姓家家都有一个小园子,用于种植一些蔬菜.从春天开始播种,一直到秋天,这段时间家里吃菜全指望着这个小园子了. 咱东北乡村的老百姓非常聪慧,把自己家的小园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