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怀说伤寒——条文四、五
中医随笔 第62篇
文章字数:1300字
阅读时间:4分钟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这两条文一起讲,讲的是正邪斗争的两种结果,第一种正胜邪败,即疾病不传变。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这里的“伤寒”不是之前说的太阳病中的一种,这是广义上的伤寒,内经讲伤寒有五种——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伤寒就是外伤于寒。就是说刚开始太阳经被风寒所伤。
脉若静者为不传也。静先比于动属阴,只要是脉缓和即是,因为正邪斗争,邪退了,但正也伤,不可能脉动啊,脉宜以静养,所以说脉静很形象,反过来说——邪败,没有往里攻,就是不传也。
颇欲吐——想吐吃进胃里面的东西——说明邪想传到阳明胃,若烦躁——心情不好的样子,内心躁动,情致上不安静——说明邪干扰到少阳胆(胆与情致相关)。
主要体现在“脉数急”,通过脉象告诉你正邪还在斗争,在激战,而且影响到阳明与少阳,那还不传吗?
到了条文五,上面讲的阳明少阳证都没见到,那还传吗?这时正邪斗争可能相持在太阳之表,或是已经正胜邪退。
这两条文告诉我们,要学会通过脉象来判断疾病的进展,如果好开始脉是静的,你开的方治疗后,总是脉动、脉数急,那是说明治好病吗?可能你开的药方反而助邪攻正。如果开始脉是动而不静,你用方后把脉,发现脉是缓而不慌,那么应是药有效果。

之前只见过一位患者,她并没有什么特殊症状,就是感冒一个星期了都没去看医生,找我的时候,就只有早上咳嗽,咳的是绿痰,比较难咳出,流鼻涕,喉咙有点痛,自己觉得身体重重的,其他明显的症状没有了,本来不想看医生,想这样撑过去的。
我把的脉是弦数的,我给她开了柴桂加石膏三剂,就让她回去。
她晚上便喝药了,但是觉得咳得厉害,明天早上醒来声音反而嘶哑起来,她觉得好像病更严重了,早上不到八点就上门来找我了,脸灰沉沉的直接就说病好像加重了,特地过来问我能不能继续喝中药。
我给她把个脉,脉是缓的,我再问她咳的痰是什么颜色,她说现在咳的是黄色,我听后便告诉她回去继续煎药,下一剂喝了就病好了,果然隔天她便过来,这次晚一点,八点过后,而且心情好多了,道喜说——病好了八成,想在开个方调理。
她开始脉由弦数变成缓脉,就像条文说的那样——脉若静者为不传也。绿痰变成黄痰,颜色就是从阴转阳,由木传土,说明是病退,不是病进,所以继续喝药会好的,她反映那么大其实是感冒一个多星期自己应撑不就医,肺里面有伏痰,要咳出里面的痰当然会咳得厉害。
上面条文说“一日、二日、三日”,就是一个数字上的代用,临床上不必死纠结这天数,每个人有个体差异哩,有因时因地因人等的不同,所以记住条文中不变的道,就是学会判断正邪斗争的演变。
那为什么条文会选这几个数字,出自《黄帝内经,热病论》“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所以我一直觉得仲景大师写的伤寒论,理论来自内经,要读好伤寒最关键还是要读好内经。
作者介绍:远怀中医,温煮经典,崇尚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