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小书痴”
我儿子小学四年级了,他对读书的热爱,我觉得用“小书迷”来形容已经远远不够,他读书真的是完全沉浸其中,所以我更愿意称之为“小书痴”。
对他来说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读书,最开心的事情也是读书。随便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抄起一本书来就能读。哪怕是着急上厕所,也要先拿上一本书,然后再去解决内急的问题。
据我观察,他读书可以说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
一、读书读得晚
我儿子识字在同龄小朋友中算是很迟的,直到上小学一年级也不认识几个字,所以基本上都是要求别人给他读书。到二年级下学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突然有一天,发现他不再要求别人给他读书了,开始自主阅读。
然后就开始一发不可收,虽然在阅读过程中还有很多字不认识,但是,他可以连蒙带猜磕磕绊绊地读下去,并不影响他对阅读的热爱。
在他读书这件事情上,我逐渐悟出一个道理:识字只是一个手段,不能把识字当成目的,阅读才是目的。不管是早识字,还是晚识字,都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都没有必要焦虑,如果认识了很多字,却不爱阅读,那倒是更让人焦虑的一件事。

【图注】我儿子的一张“读书笔记”
二、读书读得多
从小到大,他读了非常多的书,没有特别具体的统计,但保守估计,至少在五百本以上。我们家里到处都是书柜,也有一面墙的书柜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但是随着书籍的增多,他的书越来越多地侵占了我原来放书的空间。
现在他的书,不仅仅放在自己的卧室,还扔得家里到处都是:书桌上、椅子上、床铺上、沙发上、茶几上、餐桌上、甚至厕所里。有的书他读了很多遍,也有的只是粗略浏览了一下,甚至还有个别的书一眼都没看过。
不过,我依然持续不断地给他买各种各样的书,不要求买一本就必须马上要读一本,有一些可以不读,或者暂时没有阅读兴趣都没有关系,我希望让他在阅读的过程中有充分的挑选余地。

【图注】我儿子的一处书柜
三、读书读得杂
各种各样的书他都愿意拿起来读一读,我从不刻意地去规定,这样的书该读,或者那样的书不该读,而是给他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只不过偶尔跟他讨论一下,哪些书相对来说更有价值一些,哪些书相对来说价值更低一些。至于具体选哪些书来读,我从不做过多的干涉。
他读书的类型很杂,有童话、科普、科幻、历史、地理、武侠等等。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他不仅仅在读专门给他买的书籍,而且也开始关注我和他妈妈书架上的书籍。有些时候可能仅仅是因为名字吸引了他。前几天我就看到他在翻看我书架上一本名叫《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的书籍。他能不能读得懂呢?我不知道。不过,看他当时倒是读得津津有味。

【图注】我儿子的一张“读书笔记”
四、读书读得快
一本10万字左右的小说,他大概半天或者最多一天时间,就可以读完。一本杂志,也可以一两个小时就通读一遍,可以称得上是一目十行。
有一段时间,他总愿意跟我炫耀一下他每分钟能读多少多少字,问我这算是读得快还是慢。我一般会告诉他,不用单纯比较快和慢,那不太重要。读不同的书快慢可能不一样,每个人的阅读速度也不一样,重要的是阅读之后要真能够有所得。
那么他是否真的有所得呢?这个不好量化,不过,从日常的口语表达和知识面上来看,读书对他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他经常能很自然地运用一些书面语,而且,对一些问题也有自己的言之有据且能言之成理的看法。
总的来说,对于儿子的阅读,我抱有比较高的期待,但又没有做特别精细的规划。我希望他的阅读是一个相对自由,甚至可以说是野蛮成长的过程。
所有关于阅读的经验和教训都应当由他自己从阅读当中获得,而不是通过我来告诉他。我直接告诉他,那么这些道理或者方法对他来说就是抽象的,只有他自己在阅读实践中真实感受到的,才是具体的生动的,才是真正属于他的阅读财富。
附录一个我儿子上学期写的小书单。他把这个书单推荐给了班上的同学。我没有对这个书单上推荐的书做任何干预,有些书站在我的立场上,觉得其实价值不大,但是他却读起来很有趣味,所以愿意推荐给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