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总裁语言的意义
沃伦·巴菲特说:领导者的作为,永远不是个人的事,团队将因此而改变。
《总裁艺术——管理语言》,正是在“心理语言学、心理学对人类的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

遵循心理学规律的经营实践应始终追求如下理念:一、要企业成长;二、员工一定要挣到钱;三、不得病。这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如果企业最终得到了发展,但企业高层人员疾病缠身,到四五十岁头发快掉光了、乳腺增生了、甲状腺肥大了……那不是我们的目的。试想,一个人奋斗了二十年、三十年,富裕了,房子有了、车也有了,正打算家里再装个游泳池呢,却丧失了游泳能力,有什么用呢?
作为管理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必须是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了,才叫成功。如果一个人,在人生开始的前二十年都在“拼命”,拼到最后,可能得到什么:老婆的老公不健康了、孩子的父亲天天躺在病床上……妻子和孩子怎么能高兴起来呢?他们高兴你天天躺在病床上?本书正是要告诉大家用什么方式来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目标的。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天才管理者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借鉴。
本顿管理资源创办人黛布拉·本顿说过:“你释放出什么,就会回收什么。”“领导者的心情,会决定企业内其他人,甚至整个企业的心情。”黛布拉·本顿本身并不是企业家,他是专门给企业家讲如何进行语言调整、如何进行行为调整的。他要告诉企业家的正是:你如何通过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不仅能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同时还能保持住自己,最终享受你所赢得的成就,并让你的家庭与你共享成功。中国有许多企业,都是老板赚钱,而员工却赚不到钱——这种企业很难长久,这也不是世界发展的潮流。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黛布拉·本顿就企业管理所说的两句话。
你释放出什么,就会回收什么。对这句话有两种理解:第一、你现在做什么,你将来就会得到什么;第二、现在你的员工怎么对待你,就说明你是怎么做的。
领导者的心情,会决定企业内其他人,甚至整个企业的心情。你的状态,就是企业的状态;你的企业摇摇欲坠,整天风浪不止、内耗不断,说明你内心即如此。一定要坚信这一点,而且,的确是这样。
现代推销之父约翰·H·帕特森曾说过:“如果你连自己都无法说服,那就干脆放弃说服别人的打算。”一个企业家如果对什么样的企业才是成功的企业理解不全面、不透彻,不知道建立在你劳心过度、疾患缠身基础上的企业成功并不算真的成功,不知道企业赚了钱,但员工囊中羞涩这也不算企业成功,这种情况下你给员工讲:“你们都要和谐!”“你们都要好好工作!”连你自己都未理解清楚什么是和谐,好好工作代表什么、能实现什么,你怎么能讲出让员工理解的东西呢!
国际管理培训师兼顾问,纽约长岛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杰拉德·库希尔曾说过:“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善世界,那么就改变你自己。”对企业家尤其如此。企业家或者说管理者就如同一个夹角的顶点,这个夹角在数学家眼里可能是5度、10度,用两个手指就能表现出来,两个手指5度、10度夹角间的距离能有多大呢?很小!但是对企业家来讲,就不止是这么大了,也许放大到几千米,因为企业是个多层结构,你可能管理上万人,这个夹角会被逐层放大,最终的结果可能与你的目标相差甚远。所以,要想改善这个世界,要想让这个夹角的两条线合并,你自己首先就得合并。如果在你这里就开始分歧了,即使这个角很小,但在企业内部逐层执行的过程中它会被无限放大。所以,改善自己是改善企业的根本。
那么,如何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他人呢?亚马逊公司总裁波普认为,“一个人可以成为你的盟友,也可以成为你的敌人,这取决于你对他们谈话的态度如何。”而谈话的态度是受情绪、材料、切入点这三方面影响的。
改变一个人需要技巧,首先要顺着他的思路走、让他“固执己见”,先让他在心理上、情绪上坚信自己的观点并且表明自己的观点,以为自己是对的。然后,经过我们的讲解,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震憾性的,有时候也会是截然相反的结论,最终证明我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才是正确的,才是能够获得成功、健康、幸福的。必须如此,否则你改变不了他。这样呢,你就得有所准备、就要有资料,你得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本书呈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