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民: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游油城  赏古迹  叙友情(游记)

文图/陈志民

四月的一天,春风拂面,同学相约在古村落——淇县北阳镇油城村。

初中两年的同学相见,一下回到了四十四年前,青春激情顿时迸发,寒暄、握手、相拥,把上初中七百来天的相处情景,像电影胶片一帧帧快速切换,两年里男女同学间的红脸害羞,课桌中间的那道分界线,还有一起学习一起劳动的场面,体育课男生碰拐疯耍、女生跳绳踢毽的热闹场景,煤油灯下的温情故事,在亲切、友好、温馨的气氛中忆起升腾。

转眼一甲子,鬓发灰白、皱纹登脸、体态翩翩,可是,每个人的性格、声音、步态多半没变,还像似当年跟前再现。

你好!老同学。你好!华山!还认得我吗?认得,没变,你还是那么阳光那么幽默。老同学,想想那时候你和谁一张桌?和你!回答的干脆利落。是啊,同桌的你,不由得哼出了声:“---你还好吗?”好---!

今天同学相会,游油城、登孙家寨,出发!我发出号令。老君庙停车下车相叙合影,暂短逗留,直奔孙家寨。

孙家寨我不用介绍,有碑刻详细记载:孙家寨如一个硕大石柱突出于群山中。四周皆绝壁,唯一条二尺余小路通寨顶。可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明末,清兵南侵,孙徵兰为避兵祸,见此山如满月,似印章,风水极佳,遂隐居其上,故名孙家寨。孙徵兰为大明重臣,出生于淇县南阳村,满清主政中原后,孙不愿做鞑子臣虏,常睡卧不起,人送号“睡仙”。孙徵兰于寨东崖刻有“印月峰”三字。因东侧为阳,旭日初出,即映日辉。日与月,形成“明”字,以示孙徵兰恋念故国,不甘做鞑奴之意。至今,寨内围墙完整,寨门,门墩,水槽,石臼。生活遗址尚存。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同学登爬孙家寨的一路情景:在老君庙通往孙家寨的路口,代彬同学说:看来山路没法开车上去,我们步行走吧。看你走路的样子,能行吗?中平同学关心地对建国同学说。中!不中了再说。同学建国来时就因为腿疼的问题犹豫再三。既来之则安之,来了不能拖大家的后腿,走!建国同学坚定的答道。有同学开玩笑地对小菊同学说,只要你能上去我就没问题。小菊也不示弱地答道,我肯定能上去,走!大个子科枝同学嘿嘿一笑说,正好我们结伴同行边走边聊。兰英同学大姐样儿十足,关心地对同学们说,悠着点儿,不行就歇歇,年龄不饶人啊。而我不甘心,再试试开车前行,毕竟同学们腰腿都不是想当年的了。还别说,不负载的汽车顺利地过那几个大坑,闯过了第一道关,前面的路开始平缓,我随邀同学们上车前往。

山道虽缓可不比柏油路,还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有同学说像坐轿儿。那谁坐过花轿呢?没有吧!大家哈哈一笑。随着山路左拐右转和坑洼颠簸,我们前仰后合左右晃悠,就这样也没影响同学们抢着发言叙说当年。

三岔路口,我们左拐!谁说了一声。我驾车左转,沿着右侧拉的一道铁丝网继续前行。又遇到一个三岔路口,仍然靠左前行。三岔路口真多,这一个我毫不犹豫右转,因为我看到左侧的路没有轮胎痕迹。行进间对面开过来一辆汽车,司机朋友主动放下车窗好心地给我们说:前面车过不去了!我们非常相信,想着他们也是去孙家寨的,我们毫不犹豫在前边一块平地掉头回转,又回到了上山时第二个三岔路口,那位司机朋友及家人也在那里,我们停车再去打听线路,他手指西南方向,可也不确定的说,要翻过那座山吧。好,谢谢!

我带领大家沿山间小道徒步前行,我们一路欢歌毫不迟疑。今天就是出来爬山散心,走到那里都是正好,可我走在前面,心里还是想着同学们能不能跟上?今天能不能看到孙家寨?正在琢磨着还没走出百米,只听那位好心的司机朋友,在后面高声喊到:那条路不中!我看他手里拿着手机,可能他也在咨询去孙家寨确切的路呢。我们随折返到停车的位置,这时,我想到了同学渐华,马上与他联系,因为他这里最熟,他是县里下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平时老乡都亲切地喊他“高书记”,我们今天其中的一项议程就是要去见他这位老同学。

渐华也是我们初中时的同学,他工作在宣传部门,听从领导安排,响应党的号召,入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几年来,协调有关部门,拓宽修整盘山公路,把老乡的花椒、高钙小米、甜梨、柿子等农副产品运出山区推向全国,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成功实现脱贫致富,特别近几年的“梨花节”,把小山村搞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农家乐饭店也跟着生意兴隆。他发挥自身优势,开发文化乡村旅游,把油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写进段子编进书里宣传出去。《一校一师一学生》的报道,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老师学生都得到了妥善安置,受到大家的称赞。

这次同学来看他,就是奔着书里和网络上宣传油城来的。渐华同学在电话里告诉我们,汽车能开到孙家寨旁边,还让我们回到折返的原路。我转告大家,同学们信心倍增,两辆汽车重新上车继续挺进。我看了一下手机,时间已近十点半,想着下一个议程能否如期进行?可又一想,管它呢,到哪儿说哪儿,就当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不一会儿,又回到了原先的折返点,再向上坡陡路有大坑不安全,我们步行前进。过了陡坡,前面的路又好走了许多,爬坡时还想着大家能否坚持下来,顿时已成过往心情开朗。爬山时同学们相互关照着:“慢点,不行就歇歇。”“没事,上台阶有点困难,坡路不碍事。”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说说笑笑个个眉毛上翘,不觉得又过了一个山坡,一眼就看到了“孙家寨”,它真像一个大大的印章矗立在山间。

远眺孙家寨,犹如一个硕大石柱突出于群山之中,四周绝岩峭壁;近观孙家寨,围墙完整,寨门整齐,台阶似鳞,唯一一条二尺余宽的台阶小路通往寨门。同学们看了后无不称奇,纷纷赞扬先人们的智慧和力量。我们疾步前行,来到孙家寨紧邻东边的山体平台,孙家寨一览无遗。

照相了!我爱人的随行,成了我们专职摄影师,照片拍的动静结合,受到同学们的称赞。

回返,时至午时十一时一刻,恰好不误进行下一个议程。

十几分钟的路程,视野是开阔的,风景是美丽的,心情是愉悦的,群山峻岭郁郁葱葱,山道弯弯身弹心悬,欢声笑语同学情谊。油城的变化有目共睹,我曾听三弟说过,他那时刚参加工作,骑自行车给油城送信(电报、报纸),沙石的山路崎岖难行,只能把自行车放在大水头村步行进山,如今柏油路路平直通,十八道弯弯弯凸镜引领,似城墙的路沿石护坡安全;昔日秃山野岭,如今果木成林,油城的高钙米供不应求誉满全国;过去老百姓说的“雪白庄的苹果,油城的梨,大水头的柿子甜死驴”,名不虚传。曾听渐华同学说过:油城的梨打开后,一天时间都是洁白如雪不氧化不变色。

油城,我们来了!渐华,我们到了!同学相见免不了嘘寒问暖一番,渐华同学“功课”备得充分,让我们意想不到。他是我们义务讲解员,他从个人情况到同学思念,从生活经历到第二故乡(油城),从村容村貌到油城脱贫摘帽,讲讲的头头是道引人入胜;中午饭八个凉菜一杯水酒让青春闪光,肉丝糊涂面条和暄腾腾的大白蒸馍,让同学们吃到肚胀;特别是油城文化旅游的进展,边吃边讲让我们的思绪飞扬……。如你不信,请到油城走一遭便会知晓,如不想登山,看看那里的石刻便能明明了了!

酒足饭饱,同学们在石刻前照相留念,依依分别在渐华同学的第二故乡,相约在油城梨成熟的季节里!

再见,老同学!再见,油城村!

在这里将我的收获——石刻照片全部呈上,帮您先睹为快!

(于2021年5月12日)


(0)

相关推荐

  • 《海滨小城》教学设计

    一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第19课海滨小城,感受海滨小城无穷的魅力,齐读课题, 2.谁来说一下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写了几部分内容,(海 ...

  • 李青松丨发酵过的友情愈陈愈香

    网上曾看到一位大师的话"同学聚会像一个信仰,而且,有趣的是,分开之后,反而似乎比大学校园里还亲还互相牵挂.聚会多了,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情已经变成亲情,每一次聚会,都使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下)

    迁民合作社(下) 文图/陈志民 "鸡蛋换盐两不找钱",说的就是发生在合作社里的一个交易过程,那时家家户户都没几个钱,家里养几只鸡,下了蛋不舍得吃,拿到合作社去换成需要的商品,如:盐 ...

  • 陈志民:迁民合作社(上)

    迁民合作社(上) 文图/陈志民 母亲吩咐道,去,去合作社(供销社)打点儿酱油.这是难忘的儿时记忆. 母亲提到的合作社就是迁民合作社.那时的合作社就像是现在的超市,过去说的农村商店.过去的商店不像是现在 ...

  • 陈志民:小拱桥

    小拱桥 文图/陈志民 小拱桥,它建在我的祖籍后张近陈街自然村的村西赵家渠上,它也时长挂在我的心上. 我虽出生在后张近,但跟随父母在迁民村长大,现在工作生活在县城,后张近村成了我的老家和故乡.在九十年代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下)

    挣工分儿(下) 文图/陈志民 看红薯地和送扇镰看起来活轻工分儿好挣,可对于当时只有十二.三岁的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时,在胆量上还需要打磨锻造,在体力上也需要锻炼增长.比如看红薯,红薯地离村子 ...

  • 陈志民:挣工分儿(上)

    挣工分儿(上) 文图/陈志民 挣工分儿是按劳分配的六.七十年代的事情,参与生产队的农活,按贡献大小记工分儿,年底分红. 我开始挣工分儿是在上了五年级的时候,已经是12岁小伙子了,才允许干农活挣工分儿的 ...

  • 陈志民:哄母亲玩儿

    哄母亲玩儿 文图/陈志民 有个老年语说:"老换小是块宝".总结的很到位,很有哲理,我非常认同. 父母上了岁数,需要我们的照顾,我在陪伴母亲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比如,作 ...

  • 陈志民:梦里的小河

    梦里的小河 文/陈志民  图/张巨孔 到过长江去过黄河,可唯独梦里,常见到迁民村东边的哪条小河. 草青青,水荡漾,赤身裸体任徜徉--,六.七十年代,迁民村的水系比较发达,村里.田间到处是沟沟壑壑.坑坑 ...

  •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下)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我对迁民老学校最后的记忆是1976年,我们在迁民新校区上初中一年级,9月9日毛主席逝世,迁民在拆除的那栋老学校房子平整的地面上,搭起灵棚集中悼念毛主席.毛主席画像坐南朝北 ...

  • 陈志民:迁民老学校(上)

    迁民老学校(下) 文/陈志民   图/张巨孔 2021年春节,发小们有机会在一起,聊起了过去,谈到上学时光,聊到我们的启蒙学校,迁民学校老校区,我们都叫她"迁民老学校".迁民学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