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東漢玉器課題綱要
第十七講:東漢玉器課題綱要
第一章:通論
第二章:東漢玉器
第一章:通論
AD6王莽篡漢,稱假黃帝,實行變法,加劇社會矛盾,劉秀利用農民軍奪取政權,史稱後漢或東漢(AD25-AD220)。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
東漢:公元5年~234年。 早期:西元5~81 中期:82~158 晚期:159~234
劉秀~漢世祖~漢光武帝~公元5~57
劉庄~漢顯宗~漢明帝~公元28~75
劉旦~漢章帝~公元58~88
劉肇~漢穆宗~漢和帝~公元79~105
劉隆~漢殤帝~公元105~106
劉祮~漢恭宗~漢安帝~公元94~125
劉保~漢敬宗~漢順帝~公元115~144
劉炳~漢冲帝~公元143~145
劉攢~漢質帝~公元138~146
劉志~漢威宗~漢恒帝~公元132~167
劉宏~漢靈帝~公元157~189
劉協~漢獻帝~公元181~234徐州地區東漢時期玉衣出有五套:土山M1銀縷玉衣;拉犁山M1銅縷玉衣;九女墩銅縷玉衣。睢寧劉樓銀縷、銅縷玉衣。
史書對於玉衣使用制度的記載僅僅見於東漢時期。
《后漢書.禮儀志下》:“大喪……守令兼東園匠將女執事,黃綿、緹繒、金縷玉柙如故事。……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
《後漢書‧禮儀誌》載:皇帝玉衣用金鏤;諸侯王、始封的列侯、貴人及公主用銀鏤;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
《東漢會要》:獬廌(通“豸”)神羊,能別曲直。
《說文解字》:解廌(獬豸),獸也。似山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触不直。《類說》:獬豸,一角羊也,性知人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触之。《後漢書.輿服下》:法冠……執法者服之,待御史、廷尉正監平也。或謂之獬豸冠。
第二章:東漢玉器:
玉人:
--人物:頭上有小冠,衣紋簡單,手對插、交插、拱手或者無手;打水平橫穿。
--舞人衣服的紋飾繁褥。
--湖南地區還出土滑石儺面。動物:
--東漢的動物圓潤、柔和、工整、穩定。
--很多獸啣環。西漢晚期的小獸流行到東漢。
--辟邪從東漢到三國都有;東漢多辟邪。
--玉熊水注由前期的匍匐狀或行走狀,演化為站立狀;張大口;羽翼淺 浮雕;胸有三線尖紋及圈紋,臂上有骨頭紋;手托靈芝。
--辟邪插座,辟邪張大口,露齒,長鬚;尖鼻;三角眼;挺胸;有羽有翼;身飾圈紋,陰線絨毛;插口裝飾流雲紋。
--東漢避邪的翅膀前麟後羽;獸爪嶙峋有力。
--羊角往前卷上臉頰;身上多雲氣紋;玉羊腿粗腳細。
--玉豬形制同西漢晚期;圓潤的玉豬腿粗腳細,腳腿裝飾短陰線毛,陰線表達腹部皺摺。
--豬流行八刀雕,器形逐漸變短、變高、頭低尾高。
--玉蟬嘴尖如山,懸吊凸眼,表達胸部,羽尖過尾甚長。
--綠松石鳥羽紋;
環璧:
--外廓的附加物越來越細、越繁褥;環璧上有螭爬著源於東漢。
--雙龍銜環;雙螭間有植物;螭、龍腳踩雲紋或文字。
--螭的翅膀前麟後羽;螭身飾圈紋。
--只有東漢玉璧的廓外有「延年」、「宜子孫日益昌」、「宜子孫」等字。
--蒲紋較前期稀疏,邊廓由斜面轉凹弧,內外廓變寬。
--漢長安城武庫第七遺址出土的獬豸環裝飾了山紋與雲紋。
--獬豸身有羽紋,頭有角。
--繩紋環斷面又轉回圓形。璜韘:
--玉韘的出廓螭、鳥、流雲紋近於高浮雕。
--雞心珮以螭取代龍鳳,將整個雞心珮包裹起來,孔橢圓形;也有横橢圓者。雞心彎折。
--出現瘦螭穿雲纏身,僅以陰線勾勒形紋,毫無動感的璜形玉器;個別裝飾文字,如「長宜子孫」。
--此期螭紋雖然穿雲,唯身體寬窄、長短相若,缺乏斜刀運用,顯現不出動感。劍飾:
劍首:
--有瑪瑙螭劍首。
--中間部位的勾連雲紋減地深浮雕;外側裝是連續穿插鳳紋。
--內外廓邊緣弧圓,螭紋高浮雕,螭身也是弧圓,寬度一致,尾紐繩,全器無浮誇之氣。
--魯孝王劉尚4.35柿蒂紋玉劍首外側裝飾弧向連續勾連雲紋為首見;中間雲紋出尖。
--揚州甘泉老虎墩東漢墓出土玉劍首中間部位為剔地較深的變體勾連雲紋。劍格則為一面裝飾出廓穿雲螭,另面為規矩的獸面加浮雕勾連雲紋,勾連並不緊密有春秋晚期之風
--河北八角廊玉劍璲出現鳳身螭。
--早期流行的三道弦紋變成雙弧弦紋。
--陜西皂河明渠工地8.0玉劍璲對稱雲紋間大圈紋。
--此期劍飾上的勾連雲紋皆深雕,連結並不緊密,螭紋身體皆圓潤。

帶飾:
--帶頭發源於草原民族,戰國晚期即出現金屬帶頭。
--西漢中期出現中原題材的金帶頭與鑲嵌玉片的金屬帶頭。
--玉帶頭始於東漢,有龍紋、螭紋、龜紋,是突蕨等少數民族在使用的。
--河南新縣城M1:17銅革帶頭為耳朵形(此前都是圓頭形),還有橫山字形的帶飾。
--雲南小河崖墓M2:3-2出土長方孔的銅方帶銙。
--帶鉤螭頭前端糾成圓球形。印璽:
--流行琥珀印章。
--廣西火車站M74出土1.3公分呂萬年龜鈕玉印。
--江蘇甘泉山出土虎鈕瑪瑙印。--1784年日本九州福岡誌賀島出土龜鈕「漢委奴國王」金印。
--湖南梅仙鎮鐘字林遺址出土蛇紐「蠻夷侯印」金印。杯盤:
--廣西南斗村出土12.4公分琉璃托盞高足杯;
--此期杯座與杯口同寬;杯、盤平口。
--杯、舟身飾弦紋。
喪葬器:
--流行整玉為枕。
--土山漢墓的手握是玉豬~兩手都是~李銀德器型:
--獸形圓雕加上水管為水注或加裝其他飾物始於東漢。
--杯發展到東漢、魏晉都是素面,角杯在當時也很流行,畫像磚上有使用圖例。
--新出現的器形有壓勝、剛卯、耳璫、司南珮、工字型佩。
--湯匙有玉有陶(較多),獸頭為手柄。
--剛卯單面刻八字隸書,四字一句。(隸書方直,篆書圓轉)。
--小鳥形帶鉤分劍鉤及襟鉤。
--陝西岳家寨西安理工大學M9、金河磚廠呂仁墓出土剔地玉五銖錢。
--五銖錢的五字西漢較直,東漢較圓。
--河北劉暢墓出土16.5公分玉座屏。
--東漢還流行耳璫(其前身為耳禎),由前期的束腰狀變成平腰狀。
--西藏曲踏M4出土天珠。
--出現於東漢的瑪瑙貝,難得一見。紋飾:
--鉤連雲紋開始變體,花朵紋開始有尖。
--乳釘紋出現在戰國早期(紋飾繁密),但少見,而流行於東漢(較為疏朗)。個別內外邊廓打薄。
--東漢鳳鳥紋增加。總論:
--東漢玉器比西漢玉器的精神狀態似有遜色,但作工較細,線刻裝飾更加普遍,出現細如游絲的陰線刻飾圖案。
--東漢平面的繪畫性突出,立體性減弱。
齊國:
《後漢書》記載,東漢之初至於東漢末年,凡謚、立齊王7代。
齊武王縯,“光武之長兄也”,更始年間被殺,建武15年(公元39年),追謚為武王。
齊哀王章,“建武2年(公元26年),立…章為太原王。……11年,徙章為齊王……立21年薨,謚曰哀王,子煬王石嗣”。又記曰:“建武22年(公元46年),……齊王章薨”。
齊煬王石,“建武27年(公元51年),石始就國。……石立24年薨,子晃嗣”。《後漢書.孝明帝紀》亦載:“永平13年(公元70年),……齊王石薨”。
齊王晃,嗣立後,因“晃及弟利侯剛與母太姬宗更相誣告。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有司奏請免晃、剛爵為庶人,徙丹陽。帝不忍,……其貶晃爵為蕪湖侯,…其遣謁者收晃及太姬璽綬。晃立17年而降爵。晃卒,子無忌嗣”。《後漢書·孝章帝紀》亦載:“章和元年秋7月癸卯,齊王晃有罪,貶為蕪湖侯。
齊惠王無忌,“永元2年(公元90年),……紹封無忌為齊王”,《後漢書·孝和帝紀》則曰:“永元2年,……紹封故齊王晃子無忌為齊王。”又《後漢書·孝順帝紀》載:“永和6年(公元141年),……齊王無忌薨。”其在位計52年。
其後又有劉喜、劉承2王襲封。建安11年,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