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和平村

腾冲村落巡礼(三)——固东镇和平村
本栏目稿件均由保山市规划局提供

  

  和平村位于腾冲县固东镇南面,距镇政府8公里,东邻甸苴村、南接顺利村、西靠马站乡、北依新河村,南面毗邻腾冲火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中顺江、上顺江、龙塘、小河边、太平、黄家园、小杨家等7个自然村,分布着汉、回两种民族,共1482户5558人。属北亚热带到南温带气候类型,气候温凉。发源于明代军屯文化,因“戍边屯田”需求而建,与顺利村同有“顺江故州”之美称。村落内有天子宫、灵台寺、龙华寺、千亩古茶园、火山姊妹湖等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一、村域环境

  和平村按照“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标准进行选址,满足古代军屯管理要求而形成区域中心。村落为南北向狭长坝子地貌,东西两面为山体,主要为火山地质,分布有7条主要水系,属龙川江支系。各自然村依山而建,分散布局于山体缓坡区域,依山傍水,不占用良田的同时满足农耕耕作半径需要。在村落几何中心形成宗教活动中心,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三种宗教。村落围绕参天古树形成公共活动空间的休闲广场,青石板铺成的街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一派溪山千古秀,三河合水万年流”,村落整体与周边山水田园水乳交融,形成“山、水、林、田、寺、房”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生态格局。

  二、文化底蕴
  (一)顺江故州(中原文化)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稳固边境,大量江西籍中原人士进入顺江故州境内在村落古址(顺江故州)戍边屯垦,带来了中原文化。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顺江置顺江州。明正统二年(1437年),李贤自南京奉调来腾平乱,正统八年定居上顺江,为李氏本支系到腾一世祖。

  (二)当地民族文化
  和平村融合回汉及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边地文化、古代汉民族戍边文化、农耕文化等,形成独特的村落文化,体现在村落格局、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及民风民俗上。

独居特色的民居大门

融合地方元素的清真寺

芨茨坪清真寺内部

  三、村落建筑

  村落内建筑布局以“宗祠”为中心,融合中原合院建筑“天井”、“堂屋”等传统建筑元素。

 娘娘庙

  民居多为一正(房)一厢(房)加面楼(多用于饲养牲畜)的布局,采用座东朝西或座北朝南的大向,利于采光。鉴于当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利于植被生长、树木种类繁多的资源优势,当地民居多采用木结构形式,冬暖夏凉、人畜分离、适宜居住。村落选址在火山台地山,有大量火山石资源,当地民居外墙、铺地等大部分用火山石砌成。

  传统建筑多是宗祠和寺庙,均为木架结构。村内分布的历史建筑有西岳宫、灵台寺、清真寺、清靈寺、天子宫、龙华寺、李氏宗祠、武圣宫、娘娘庙、山神庙等,以宗教建筑为主。

  四、非物质文化资源

  (一)历史环境

  古湖:在龙塘自然村内有火山湖大、小龙潭两个火山姊妹湖。

  

龙塘(火山堰塞湖)

  古树、古茶园:村内上百年古树众多,主要为滇润楠、柞木等;村西面有古茶园一片。

村内古树名木

  古磨、古碾子:村内保存有依靠水利的古石磨、古石碾子。

  街巷空间:由火山石砌成墙垛,分割菜地、树林、房舍等空间,整体上又协调统一,形成曲折有致的街巷空间,别具韵味。

  户外空间:在街巷交汇处等公共空间布置有石凳洗衣亭等,形成村庄户外交流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

  滇戏:清朝时即流行演唱滇戏,其后世代相传,一直沿袭至1965年。戏班子约20余人,由业余爱好者自愿组成,不计报酬,无偿编排演出。逢年过节演出,春节尤为隆重,往往要连演5至7天。上世纪5、6十年代,由由村人李品坤、李品辅、李明和、李品尧等20多人组成滇戏班子,上演《三气周瑜》、《蛇传·断金桥》、《王祥卧兵》、《郭爱拜寿》、《辕门斩子》等剧,深受群众喜爱。

  民国时期,逢村人去世送葬,由4人分奏鼓、锣、钹、咚子等乐器,为逝者祝福忏悔,曰为“水忏”,其音高雅,激荡人心,流传至今。

  洞经: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7年),腾冲石城竣工,地方官宦举行庆典,并悼念为筑城而捐躯的民工,特从外地请人来弹奏洞经,此即洞经在腾冲出现之始。洞经的演奏活动与祭祀分不开。演奏目的在于诵祷天神的恩德,在于乐神,因而洞经曲调多是悠缓的庙堂颂歌。每当举办迎神赛会、祈祷年岁丰收时,或如神诞会或庆寿、超度亡灵时,亦演奏洞经。洞经曲调多达六十余支,如《一江风》等,乐器多达数十件,管弦乐各各成对,打击乐则有木鱼、大鼓等,演奏时由经长统一指挥,演奏者口中吟诵经文,时扬时抑、如泣如诉,极富节奏。

编辑:李美兰

责任编辑:杨清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