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村落(第一批)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

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2012年被列入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山邑,语出《管子·山国轨》,山地、山区或山区城邑之意。村落三面青山环绕,东朝野鸭湖湿地和广阔的农田,一望未可尽收,山水田园,遥相呼应,浑然一体,构成了一派诗情画意、恬淡宁静的山村美景,所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当属此情此景,“岂如闲官走山邑,放旷不与趋朝衙”!

施甸县山邑村

山邑地处滇西南峡谷地带,属横断山地怒山山脉,为石灰岩山地,地表分布有溶洞、漏斗、洼地,村东山间小坝有海子湿地,以“野鸭湖”闻名,山边水尾溶洞景观星罗棋布、怪石崚峋,与野鸭湖遥相呼应,素有“迤西小桂林”之美誉,湖中水鸟游鱼、清荷绿草,动静之间,一片桃园景致。

山邑村一孩童

施甸县山邑村山水风光

关于乡愁的文字,印象最深的该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所写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里的乡愁有求学在外的游子、分隔两地的爱情、阴阳永隔的亲人、历史洪流的无奈……大抵每个人都有乡愁,乡愁是故乡天边的那片云、是屋后的大枣树、是儿时奔跑的田野、是奶奶的咸菜罐儿、是爷爷的土烟锅儿、是山野田畴青山绿水……。寒暑易节、物换星移,乡愁,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下逐渐湮灭了,我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远去的人远去的事远去的物,泪眼婆娑中四处寻找乡愁……

山邑村火星山

山邑村“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山邑明代前村名千家寨,居民“望蛮”,即佤族先民。据史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施甸发生大地震,姚关火星山喷发火星,火星散落山邑附近,“望蛮”等土著居民南迁。千家寨人去楼空,土地荒芜。至元代,云南建立行县,始置老窑寨(今姚关),千家寨更名鞑子寨(鞑即鞑靼,古时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明代指东蒙古人,说明此地乃蒙古军人及家属居住地),明代洪武十五年,明军攻占永昌,元政权告终。经考证,山邑杨姓始祖杨爱和是明代军人后裔,鞑子寨易名山邑。

山邑村山水田园风光

施甸县山邑村村中历史建筑李家大院,建于清末民初,占地约660平方米,为李氏先人在缅甸经商后归来所建。大院由北侧正房、东南西三侧厢房厢房构成,四面围合,在西厢房和南厢房接口处设置门廊,白色墙壁上绘有八仙、梅兰竹菊等吉祥图案,椽、窗等木构件上雕有精美花纹。云游网

山邑村李家大院

山邑村李家大院

山邑村李家大院

山邑村

山邑村民居

施甸县山邑村村中民俗有花灯、对山歌、耍龙舞狮等。

施甸县山邑村村边竹林和蒲草较多,村民擅于竹编和蒲草编织,提箩、背箩、鱼笼、竹篓、花篮、簸箕,蒲草席、蒲草墩,造型优美,尽显农耕文化与乡愁记忆。

施甸县山邑村,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山邑村旅游怎么去

山邑村地处姚关镇西北,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以施孟公路相连,交通便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