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69:告别旧友,北上密州,苏轼的人生从夏天迈入秋天
相关推荐
-
“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藏着苏轼怎样的秘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成雯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1241,阅读时间:约4分钟 <江城子>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 ...
-
杭苏47 返杭 别绪 苏词始末
杭苏47 返杭 别绪 苏词始末 熙宁七年(1074)的夏末秋初,历经大半年的江浙游历后,苏轼终于回到了阔别的杭州. 不巧,他刚到知府报道,就听说了太守陈襄要调走的消息. 这个秋天,因为要送别上司兼好友 ...
-
苏东坡专题阅读:苏轼的那些密州词赋 城南梦回
苏轼的那些密州词赋 城南梦回 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到黄楼一章,发现语堂对东坡在密州任太守的两年提及甚少.他说东坡真正的生活是从四十岁开始,是从徐州从他的"黄 ...
-
开卷有益之:《唐宋词》选第九(苏轼上)
苏轼 摄于三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南乡子>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 ...
-
东坡故事48:怒怼外交工作人员,苏轼让高丽使臣乖乖听话
北宋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一些附属国经常派遣使臣到中国大量购买书籍,其中以高丽国(现朝鲜和韩国)最为频繁. 有一次,高丽使臣到访中国后,想到杭州等地游览观光.按照规定,朝廷需要派出负责外交的工作人员陪 ...
-
东坡故事39:一首诗,读出苏轼的旷达与幽默,难怪朋友多
入京两年以来,苏轼的仕途丝毫没有升迁的迹象,一再遭遇王安石的打压. 然而,奇怪的是,官运不佳的苏轼朋友却越来越多,不仅有三朝元老.朝廷大员,更有风流名士.青年才俊,真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 ...
-
东坡故事35:从朝堂到士林,苏轼和王安石的对抗全面升级
公元1070年的春天,又逢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此时的新旧党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择人才,自然是双方必争之地. 王安石率先给皇帝上书,认为:科举是为国家选择人才,不需要设那么多科目,保 ...
-
东坡故事32:气急败坏之下,王安石对苏轼痛下狠手
面对保守派的步步进攻,王安石觉得必须先拔掉苏轼这把尖刀. 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几天前,正当他为苏轼的事头疼不已时,谢景温前来拜访. 谢景温,王安石弟弟王安礼的大舅子,两人关系一向很好,也支持变法,此时 ...
-
东坡故事28:整整一年多,苏轼就干了一件事,回乡葬父
昨天说到,苏轼和苏辙兄弟送父归葬整整用了十个月,为何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呢? 算路上距离,从河南开封到四川眉山约1330余公里,骑马的话每天50公里,不超过30天就能抵达. 然而,他们是带着两具棺材上路的 ...
-
东坡故事68:离任杭州,升任密州知州,王朝云初来苏家
1074年的九月,指导完各县的捕蝗事宜,苏轼回到了杭州.转眼间,他在杭州担任通判已近三年,按照朝廷规定,应该予以升迁或者调任. 作为当时保守派的一员干将,苏轼一直得到保守派大佬范镇.文彦博等人的关照, ...
-
东坡故事62:大旱引发政治地震,王安石罢相,新旧之争重启
从1073年的夏天到1074年的春天,十个月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下过一场透雨,造成了大面积的粮食减产和饥荒. 这次大旱不仅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也在朝堂上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保守派官员借着天灾的 ...
-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69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连载 作者:曾乐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138) 胆结石是吃出来的,胆病多与大油有关 奶奶说,胆囊的主要作用是储存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在人体进食后,它将胆汁释放出来,参 ...
-
6岁瘫痪,被困“铁皮棺材”69年,仅凭一张嘴撰写传奇人生,背后故事看哭了4000万人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绝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史蒂芬·霍金 你了解"铁肺"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吗? 在上世纪中,一场大型的小儿麻痹症在美国大规模爆发. 数不清有多少儿童在这场瘟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