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32:气急败坏之下,王安石对苏轼痛下狠手
相关推荐
-
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变法急需人才,为何用苏辙而闲置苏轼?
治平三年(1066),苏洵病逝于东京.苏轼.苏辙兄弟护丧,回了故乡眉山.等他们返回汴京时,已是三年后的熙宁二年(1069).回到京师的苏氏兄弟很快就发现,改变可不仅仅是年号,还有整个北宋政坛:治平四年 ...
-
本来主张变法的苏轼,为何成为了激烈的反对派?
原本主张变法的苏轼,在变法初期果然好"故为异论",最终变成了激烈的反对派.旧党中的一员.当年四月,王安石准备科举兴学校,正好是苏轼职责分内,憋了几个月的他总算逮到了机会,在五月上 ...
-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七篇:苏轼传之苏辙退出条例司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七篇: 苏轼传 第三章 致君尧舜 二 苏辙退出条例司 苏轼原为京官,还朝不久,参照原职,授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辙原为齐州军事推官未赴.此时变法初起,神宗皇帝下求言诏,朝野议论 ...
-
东坡故事54:文人相轻,连苏轼都被贬得一无是处
结束完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赈灾工作后,苏轼又来到了苏州.苏州名士众多,文采风流,其中有一个名叫方惟深的诗人尤为知名,苏轼特意前往拜访. 方惟深,字子通,本莆田人,后移居于苏州.他早年通经学,尤工于诗, ...
-
东坡故事47:一年之内苏轼收了两个弟子,晁补之和黄庭坚
公元1072年,苏轼虽才三十七岁,却早已名满天下,士人争相与之结交,只要能得到他一语评价,立可扬名于世.也就是在这一年,他收了两名弟子,晁补之和黄庭坚.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山东巨野人.十七岁那 ...
-
东坡故事41:和王安石势如水火,却和他的弟弟王安国成为好友
公元1071年的正月,苏轼又被授予一个太常博士的闲职,掌管祭祀之类的行政事务,正七品官阶. 既然闲得无聊,那就继续做一个诗酒风流的交际达人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成了好朋友. 说来 ...
-
东坡故事72:心情抑郁之下,苏轼又燃起了对佛家的热情
忙忙乱乱的处理密州的公务告一段落后,苏轼直到正月底才有闲暇稍微歇一口气,州学教授章传为了排解他内心的烦闷,特意邀请苏轼到附近的卢山一游. 卢山是一座比较普通的山,海拔不到400米,但对于苏轼来说,散散 ...
-
东坡故事36:诬告苏轼不成,王安石反而给自己惹了一身骚
公元1070年的五月,苏轼的第二个儿子苏迨降生,这也是王闰之的第一个孩子. 此时,苏轼的大儿子已经十二岁,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次子又刚刚出生,苏轼自然也就消停了不少.每天下班后,也不与同僚们聊天喝酒了 ...
-
东坡故事35:从朝堂到士林,苏轼和王安石的对抗全面升级
公元1070年的春天,又逢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此时的新旧党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择人才,自然是双方必争之地. 王安石率先给皇帝上书,认为:科举是为国家选择人才,不需要设那么多科目,保 ...
-
东坡故事30:刚回京师,王安石和苏轼立即开撕
公元1069年的二月初三,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决心实行变法. 与此同时,苏轼也抵达京师.王安石一向不喜欢苏轼的议论,在他的干预下,苏轼以殿中丞.直史馆的身份授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头衔看着 ...
-
东坡故事22:苏洵大骂王安石为奸臣,苏轼却认为太过分了
王安石是北宋政坛颇具争议的人物,不仅在当时,一些知名人物对他厌恶至极,甚至在以后,都有人将北宋的灭亡归在他的头上. 而说起三苏父子和王安石之间的激烈文斗,堪称宋朝文人相争的典型事例. 这一场文斗首先是 ...
-
读苏轼诗词,听东坡故事-8《念奴娇·赤壁怀古》
读苏轼诗词,听东坡故事-8《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