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30:刚回京师,王安石和苏轼立即开撕
相关推荐
-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十一)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如有必要复习故事背景,请把下列链接毛起点: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一)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之二) (启书原创)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 ...
-
朱虹 龙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六)——壮志未酬 坦荡豁达
2021-09-28 16:15 "王安石变法"是一次全方位改革,这场改革来的时候,暴风骤雨,雄心万丈,但落幕时凄风苦雨,英雄泪目. 新旧党争 变法唯艰 熙宁二年,王安石拜相,变法 ...
-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七篇:苏轼传之苏辙退出条例司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七篇: 苏轼传 第三章 致君尧舜 二 苏辙退出条例司 苏轼原为京官,还朝不久,参照原职,授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辙原为齐州军事推官未赴.此时变法初起,神宗皇帝下求言诏,朝野议论 ...
-
乌台诗案始末:如果没有她,千古第一才子苏东坡就陨落了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国文化史上的超级巨星,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所处的两宋时期,堪称中国文人的黄金时代. 宋自太祖开国以来一直重文抑武,在政治 ...
-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全集)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温馨提示,全文十八集,共42880字,阅读大约需要85分钟. 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 一 古人说:人杰地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这个成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
-
乌苏11 苏轼的挚友与死敌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乌苏11 苏轼的挚友与死敌竟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李定与苏轼的渊源,并不仅限于新旧党争与守丧之怨,还有更神奇的另一重关系. 按照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的记载,李定生母仇氏,在嫁入李家之前,曾嫁 ...
-
“乌台诗案”的起因经过,苏轼为何被牵连了?
2020-04-15 10:19:41 ...
-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九篇:苏轼传之上皇帝书
郑熙亭文存之七十九篇: 苏轼传 第三章 致君尧舜 四 上皇帝书 春寒消退,暑热未来,正是汴京好时节.宜秋门外皆高槐古柳,远离尘嚣.槐阴下,苏家小院一派生机.苏轼公余闲暇,在家课童种菜,颇有山野之 ...
-
《宋史 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
<宋史 苏轼传>全篇翻译及注释.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苏轼,字子瞻,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6)腊月十九日卯时,卯时是指太阳冉冉升起的那段时间,早晨5点至7点.仿佛标志了一个古代 ...
-
东坡故事72:心情抑郁之下,苏轼又燃起了对佛家的热情
忙忙乱乱的处理密州的公务告一段落后,苏轼直到正月底才有闲暇稍微歇一口气,州学教授章传为了排解他内心的烦闷,特意邀请苏轼到附近的卢山一游. 卢山是一座比较普通的山,海拔不到400米,但对于苏轼来说,散散 ...
-
东坡故事31:卷入政治漩涡,苏轼成为保守派的一把尖刀
公元1069年,是一个多事之秋,围绕变法,北宋朝堂唇枪舌剑.硝烟弥漫,官员如走马灯般起落浮沉,保守派和变法派势同水火. 刚上任参知政事时,王安石就一手创建了临时官署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变法的领导机构, ...
-
故事:70岁老汉失踪,30年后回到家,道士:你已经死了
刘江(化名)老汉的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面,而刘江今年已经70岁了,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刘江的身子骨却是十分的硬朗,所以刘江经常会去山上砍柴采药,儿女们虽然劝了很多次,但是刘江老人却一直都没听, ...
-
东坡故事62:大旱引发政治地震,王安石罢相,新旧之争重启
从1073年的夏天到1074年的春天,十个月之间,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下过一场透雨,造成了大面积的粮食减产和饥荒. 这次大旱不仅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也在朝堂上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保守派官员借着天灾的 ...
-
东坡故事41:和王安石势如水火,却和他的弟弟王安国成为好友
公元1071年的正月,苏轼又被授予一个太常博士的闲职,掌管祭祀之类的行政事务,正七品官阶. 既然闲得无聊,那就继续做一个诗酒风流的交际达人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成了好朋友. 说来 ...
-
东坡故事37:王安石到底是个什么人?说几件小事
接连几天都说到王安石和苏轼之间的冲突和对抗,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觉,以为我是在黑王安石. 绝非如此.在我心目中,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的双子星,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两个人. 所以,我今天想特别聊一聊王安石.只 ...
-
东坡故事36:诬告苏轼不成,王安石反而给自己惹了一身骚
公元1070年的五月,苏轼的第二个儿子苏迨降生,这也是王闰之的第一个孩子. 此时,苏轼的大儿子已经十二岁,正是学习的关键时期,次子又刚刚出生,苏轼自然也就消停了不少.每天下班后,也不与同僚们聊天喝酒了 ...
-
东坡故事35:从朝堂到士林,苏轼和王安石的对抗全面升级
公元1070年的春天,又逢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此时的新旧党争已进入白热化的阶段,科举考试是为国家选择人才,自然是双方必争之地. 王安石率先给皇帝上书,认为:科举是为国家选择人才,不需要设那么多科目,保 ...
-
东坡故事32:气急败坏之下,王安石对苏轼痛下狠手
面对保守派的步步进攻,王安石觉得必须先拔掉苏轼这把尖刀. 他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几天前,正当他为苏轼的事头疼不已时,谢景温前来拜访. 谢景温,王安石弟弟王安礼的大舅子,两人关系一向很好,也支持变法,此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