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事68:离任杭州,升任密州知州,王朝云初来苏家
相关推荐
-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公元1074年的秋天,苏轼由原来的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在密州期间苏轼曾以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世人所熟知,词中传达了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感染了无数人,成为了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
-
苏轼的铁粉是个僧人,追随半生不离不弃,被勒令还俗,不是佛印!
苏轼的铁粉是个僧人,追随半生不离不弃,被勒令还俗,不是佛印!北宋最狂热追星族,苏轼贬到哪,他就跟到哪,结果被开除僧籍! 在北宋,苏轼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不仅能文善诗,还痴迷美食,并且朋友遍天下.苏轼 ...
-
宝利老师导读《苏东坡传》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本章主要内容:杭州.密州.徐州. 一.杭州不太美好的生活. 苏轼在杭州做官,不可能总是西湖泛舟,纵情山水,总要有政务.他也要处理私盐贩子,他要防治蝗虫灾害,他最能明白百姓的疾苦,他最蔑视官场 ...
-
《苏轼传奇生涯》
景祐三年苏老泉,天才少年出眉山. 嘉祐二年虚廿二,嫌误第二登皇榜. 欧读轼书觉汗出,避路文坛出头放. 拙于谋身锐报国,反对变法急且广. 神宗爱惜子瞻才,诏令杭州当通判. 密州聊发少年狂,左手牵黄右擎苍 ...
-
开卷有益之:《唐宋词》选第九(苏轼上)
苏轼 摄于三亚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南乡子>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 ...
-
子瞻先生在杭州任职两次。第一次是熙宁四年...
子瞻先生在杭州任职两次. 第一次是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这一年他36岁.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地方. 神宗批示给他一个知州的职务,但受到王安石左右的中书省不同意,就改为颖州通判. 这时候欧阳 ...
-
(启书有益)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全集)
总有一些惊喜,等着你 温馨提示,全文十八集,共42880字,阅读大约需要85分钟. 悦读唐宋八大家之第一全才苏东坡 一 古人说:人杰地灵.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实,这个成语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 ...
-
从杭州到密州|肩有责,脚有根,苏东坡在密州一心为民,政声颇佳
苏轼,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祖籍四川眉山.一生经历了北宋时期的仁.英.神.哲.徽宗五朝,官至正三品,授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是名副其实的朝廷中枢要员. 苏轼,备受后人景仰的文 ...
-
东坡故事65:三过秀州本觉寺,见证文及长老的老病死
赈灾的公务结束后,苏轼又沿着原路返回,经无锡.苏州,抵达秀州(今浙江嘉兴).刚到秀州,他就听闻一个不幸的消息--文及长老病逝. 文及长老是秀州永乐乡本觉寺方丈,苏轼与之结交于1072年,此番正欲与之一 ...
-
宋(任福)附王仲宝字器之,密州高密人。初为刑部史,补齐州章丘尉。
王仲宝字器之,密州高密人.初为刑部史,补齐州章丘尉.以捕群盗六十馀人有功,用开封府判官鞠仲谋荐,召对,改右班殿直,为镇.定.保.深.永宁.天雄六州军巡检.又以捕贼功,迁左班,徙河北西路提举捉贼,擒磁 ...
-
1075年密州知州《江城子》十年
1075年(宋神宗熙宁八年),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出自北宋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
-
东坡故事69:告别旧友,北上密州,苏轼的人生从夏天迈入秋天
密州位于山东的东南部,即今天的诸城.从杭州到密州,相聚近1000公里,苏轼将再一次踏上陌生的土地,开始一次全新的仕宦生涯. 临别之际,苏轼的内心一定有许多不舍,他忘不了西湖的三秋桂子和十里荷花,更忘不 ...
-
东坡故事71:怀念杭州,悼念亡妻,这个新年苏轼过得不开心
1075年的春节,苏轼是在穷困窘迫中度过的.尽管是新春佳节,但密州没有半点喜庆的气氛,百姓流离失所,也让苏轼寝食难安. 按照以往的习惯,初到一个地方,又恰逢新年,苏轼必定要到处游览一番.今年不同,他只 ...
-
东坡故事45:既来之,则安之,岂能辜负杭州的美丽
苏轼的一生总处于不断地迁徙和漂泊中,既然现在来到了美丽的杭州,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岂能辜负这西湖? 公元1072年的春天,苏轼开始在杭州建造新居,一共修建了凤咮堂.溅玉斋.方庵.月岩斋等建筑,看来宋朝 ...
-
东坡故事44:初来杭州,湖光山色中辉映着一个痛苦的灵魂
杭州是宋朝时的富庶.繁华之地,故而在此地担任太守的多为朝廷优待之人.此时的杭州太守名叫沈立,是著名的水利学家.藏书家,曾著有<河防通议>一书,是后世治河者必读之书. 沈立比苏轼大28岁,已 ...
-
东坡故事43:离颍州,过扬州、苏州,深秋游江南,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1年的九月底,苏轼在颍州已盘桓半月之久.颍州的深秋自是另一番美景,红叶满地,残阳如血,正是送别的季节. 站在颍州的码头上,欧阳修望着苏轼的背影,喃喃自语道:"子瞻此去,不知何日能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