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相关推荐
-
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0.10.15
一. 甘麦大枣汤有滋补心阴.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功.临证与逍遥丸合用加紫草.坤草.桔叶,治疗更年期综合症有良效,可明显改善妇人更年期症状.同时临床实践证实,甘麦大枣汤为主治疗功能疾病有较好疗效,也应留 ...
-
以案说理: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本是太阳温病主方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经方实验录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第41篇原创文章 麻杏甘石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篇,其原文只有两条,摘录如下: 63.发汗后,不可更 ...
-
《证治心传》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 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 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 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 莫不以胃气为本. 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 ...
-
《证治心传》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
四时者春夏秋冬, 乃一岁代谢之序, 其生长收藏, 循环不息, 生生无穷, 此天之显明切近之气. 惟气有清和, 则不能无偏胜. 人在气交之中, 受天地和气而长着, 受天地戾气而致疾. 以长夏暑湿挟杂,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
-
《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尝读<内经·疟论>,治法独详, 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 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感.内伤之偏盛. 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 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数, 互相争拒,则寒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