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相关推荐
-
沈绍功辨证精要
一.问诊重两口: 在问诊过程中,对于症状描述,凡是加上不确定词汇的,如"有点.还好.偶尔等",一律不相信,此表述的症状随意性很大. "两口"即上口和下口.上口问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 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 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 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 莫不以胃气为本. 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 ...
-
《证治心传》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 治病之要,首辨药性. 用药得当则救人, 用药不当则杀人. 若性味猛烈者,人易知之: 其间有极和平.泛常之品, 几微之间,亦能偾事者,(音奋) 必须潜心研究, 庶免致患. 尝忆昔医 ...
-
《证治心传》辨症订方必先审四诊记
诊视之要, 必先详察形色, 然后细问致病之因. 闻其声音哑响, 察其肌肤肥瘦, 问其苦欲, 按其胸腹, 视其舌苔, 询其渴饮.二便通塞, 苟能不惮烦渎,(音读,烦渎为繁杂锁细) 则在里之虚实.寒热已得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