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的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称霸中亚,但他始终怀着浓浓的乡愁遥望东方
相关推荐
-
西北望,老家在赤峰
发现更多精彩 [引题]:巴拉沙衮遗址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建于公元十世纪,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贸中心.通过考古发掘,发现这座古城拥有完善的城市供水系统,陶制供水管路长达数千米.现在,布拉纳塔为这一 ...
-
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去了哪?重建帝国比南宋还大,后裔至今活在云南
契丹人 宋朝在中原王朝之中,一向被人们视作军事孱弱的王朝,自其开国以来便先后受到辽国.金国与蒙古人的巨大军事威胁,并最终被蒙古所灭.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对抗中,契丹人创建的辽国是大宋第一个敌人,同时也是 ...
-
西辽——一段鲜为人知的“后契丹”时代
对于契丹王朝的历史,很多人并不陌生,通常会认为它的创始人是耶律阿保机,末代皇帝是耶律延禧.其实,还有一段"后契丹"的历史鲜为人知,它被史学家们称做"西辽". 大 ...
-
耶律大石:大辽最后的希望,爱国但不愚忠,在西域复国,称霸中亚
1124年,辽朝天祚帝不顾耶律大石的劝阻,执意反攻金朝.大石私下对亲信说:"昏君迟早亡国,我等不可愚忠."于是他杀死皇帝的耳目,率两百骑兵趁夜逃走,并自立为王.不久后,天祚帝兵败被 ...
-
匈奴的西迁对中亚以及欧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们的铁骑横扫亚欧,让他们是闻风丧胆。随着历史的变迁,匈奴人去了哪里
汉高祖六年,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进攻匈奴,颇有一扫匈奴的气势,然而这次战争却以刘邦被围,不得已向匈奴求和而告终,这是刘邦的耻辱,同时也是汉朝的耻辱.刘邦扫平匈奴的狂热之心被打碎,他再也没有勇气去进攻匈奴 ...
-
康平高等级辽代契丹贵族墓群
白釉黑彩梅瓶上的动物图案独特.右为褐彩梅瓶,绘有牡丹. 4号墓发掘现场. 代表高贵身份的金面具. 玛瑙项链. 金耳环. 2号墓出土的唐朝海兽葡萄镜(左)和琥珀猴子吊坠. 张家窑林场长白山墓群位于沈阳市 ...
-
《西迁路上的央行人—徐之椿》
徐之椿,男,1927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52年响应祖国"开发大西北"的号召,从上海来到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市分行工作.先后在基层办事处担任地过工商信贷员.计划商信股负责人.计划科 ...
-
浙江大学:重走西迁路 重温光荣史
在20世纪30年代末,当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之际,又一支由竺可桢校长领导的中国知识分子队伍也进行了一次艰苦卓绝的长征.浙江大学从1937年到1940年前后内迁四次,历程2600余公里.其出发 ...
-
浙大西迁遵义 炮火中的历史记忆
湄潭县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教授杨坤站在一幅幅老照片前,深有感触:"看到浙大老一辈教育家在艰苦条件下获得的卓越成就,我对'求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
抗战西迁贵州的浙江大学 老校长竺可桢领军 英才辈出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战火迅速蔓延到江南富庶之地浙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被迫走上了西迁办学之路,历经两年多时间,最后落脚在贵州遵义湄潭. 1944年10月,英国著名学者.世界著名科学家 ...
-
【社会实践】重温西迁记忆 弘扬求是精神——浙江大学建工学院赴“两边两路”贵州小分队社会实践札记
8月15日,贵州小分队一行到达了遵义湄潭.先后组织参观了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浙大小学和贵州省茶文化生态博物馆.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俗语在贵州就达到了很好的印证.在之前的行程 ...
-
烽火映黔山|“文化西迁”到贵州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北平.天津陷落,南京.上海失守,我国的文化教育中心遭到灭顶之灾.为了保卫文化尊严,保存文脉,大批学校纷纷内迁,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化西迁".成千上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