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里有座84岁的老石桥,您知道它的历史吗?

青岛的中山公园,承载着太多青岛人美好的回忆。作为青岛地标式风景点,见证了青岛的历史变迁,它在我们心中的位置可以说不可替代。这个有文化、有历史、有美景的公园,也一直是岛城人民休闲娱乐以及外来游客到青岛的必去之地。

中山公园是在德占青岛初期就开始开发建设的综合性公园,历经百余年风雨,园内除了数不清的林荫古树,尚有多处历史建筑及遗迹散布其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座坚固美观的小石桥。
石桥现状
步入青岛中山公园正大门,在儿童戏水群雕的东侧不远处,就会看到这座至今已有84年历史的小石桥,小桥的下面是一段已近干枯的河道,河床由碎石铺垫。关于这座石桥,连我这个老青岛也一直是没有一睹真容,上周日抽时间专程去近距离探查了一番,也算是了却了一段心事。

石桥现状

中山公园东侧的环境感觉更为舒适惬意,比起西侧小西湖那一段,这里的游人较少,树木林密、环境优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参天的古树与八十余岁的石桥,更衬托出这处园区的历史厚重感。

石桥现状

望柱上的四角星

望柱上的四角星

石桥整体采用崂山花岗岩筑成,左右两侧各有望柱两根,望柱相对的一面各雕有一个立体四角星,望柱柱身上部还雕有锥形的花纹图案,整体美观灵秀。
桥身两侧底部刻有建桥年月,清晰可见。北边刻有“1937”字样,南边原刻有“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建”字样,现“民国”二字已不见,被人为凿除迹象明显。

石桥北侧刻有“1937”字样

石桥南侧刻有“(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建“字样

1897年德占青岛后,于1901年在太平山造林,1904年迁走会前村渔民,同时建植物试验场,引种各种植物,后逐步形成公园,称“森林公园”,以树木葱茏、植物繁茂而得名。关于这座石桥,有资料称,石桥前身原是一座简易木桥,是为便于德占时期德国在青岛建立的青岛农林事务所实验室通行而建。但因为年久腐朽,濒临损毁。至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规划重新修建,并将木桥改建为石桥,直至今日。

中山公园内小石桥全景

本公众号之前曾发布过岛城已故作家滕学臣老师的一篇《谁解中山公园石桥的“四角星”之谜》图文,这篇短文最早在2009年1月18日同时发表于青岛晚报与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关于文中所描述的桥头望柱上的四角星,至今来说,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而对于望柱上所雕刻的四角星样式,滕老师当年的撰文,以及与岛城植物研究专家于涛老师进行了多次的调查研究,遗憾的是,在青岛园林绿化志和现有的相关文史资料中都未查找到有关中山公园石桥方面的记载。

文末据滕老师采访的一位老人讲述,“七七事变”日军侵占我东三省,建桥者有意将望柱上的五角星少雕刻一角,以示“家国不全,民不圆满”之寓意。

针对小石桥“四角星”之谜,部分热心读者也发表了不同意见。
文中对四角星的说法有点太牵强,应当是一种花卉的变形图案。
设计者是根据王充《论衡》之物势篇,天有四星之精,降生四兽之体。
还有一种说法:由于图纸标注的失误,石匠凿出来的五角星反了,从而影响了桥栏的高度,也使得视觉效果大打折扣!故索性凿去了一角,成为现在的模样。当然这种说法也找不到文字资料佐证。不过,假如这颗星没有少了一角,也是颗倒置的五角星,是有违常理的。
带有民国字样的字体都被凿掉,当年石桥上的四角星按理说也应当难逃厄运的,不知是何缘故。
中山公园里的这座刻有四角星的小石桥,已悄然历经84年风雨。石桥望柱上的四角星,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读者朋友们,如果您也有不同见解或了解其中的历史信息,也请您在文后留言。中山公园内尚有不少遗留至今的历史建筑与遗迹,它们也是岛城时代变迁的缩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现场去看一下。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敬请扫码
关注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