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煤油灯下书卷香

作者:月冷风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陪伴着从小学到初中,混合着淡淡书卷油墨香与煤油味。橘黄色火苗摇曳,一缕缕黑色尾烟,灯花噼啪。一盏小小煤油灯刻满学生时代的记忆。

童年时光似乎是处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村里虽然通了电,停电却是家常便饭。拎着个酒瓶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攥着村里发的煤油票去供销社打油,是我们的最爱,因为如果酒瓶子太小,油没装完,还能再给几颗糖。

农村的夜是无比漆黑的,经常停电,又或者是为了省下一些电费。一盏小小煤油灯就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除了极少数家庭条件稍好的人家能有一盏玻璃底座,制作精良可调火亮大小,外带一个防风玻璃灯罩的供销社买回来的煤油灯。绝大多数人家都是自制的简易油灯。

一个村里医生那里找来的药瓶或者家里孩子的墨水瓶,盖子上钻个孔,牙膏皮卷成细管,几缕棉纱线捻成灯芯穿进管里,瓶子里倒上煤油。就成了一家人夜幕降临时最温暖的指引。

通常一个家里是不止一盏煤油灯的,大人们要在油灯下做晚饭,忙活白天没做完的农活,孩子们则要在油灯下读书写字。不过大多数人家是不舍得同时点亮几盏油灯的,所以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一家人一起各自忙碌的情景是农村的夜里最司空见惯的事。

记忆最深的莫过于从四年级开始住校后父亲亲手为我做的一盏煤油灯。装油的瓶子不是药瓶,也不是我用完的墨水瓶,而是他用来补胎的装胶水的铁罐。油管也不是牙膏皮卷的,而是废旧车内胎的气门嘴。胶水罐的盖子一扣上严丝合缝,煤油不会轻易渗漏出来,气门嘴上的螺帽同样可以调节火苗亮度大小,一经亮相,还是羡煞旁人的。

学校也是经常停电的,更多时候的早晚自习课,都是那一盏盏煤油灯陪伴着。朗朗读书声,沙沙写字声,噼里啪啦的算盘声。昏黄的煤油灯照不亮躲在窗外老师的身影,调皮捣蛋的学生总会被抓个正着,被老师赏几个毛栗子吃,严重的被从座位上薅起来,一路踹着屁股踢到教室外走廊站着背书。

寒冷的冬天,刺骨的北风总是让人浑身哆嗦,冻僵的手有时候连笔都握不住,煤油灯的微弱火苗带来的一丝温暖记忆犹新。放在火苗上烤烤手,不知不觉把油烟熏黑的手抹在犯困耷拉的眼皮上,一节自习课下来,一个个都成了小花猫。

中考是你们的人生将要面对的第一个转折点,在班主任不停的念叨中,自我加压式的晚自习熄灯后的学习,仍然是煤油灯的陪伴。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份自觉,也不是所有人都是真的在学习,因为总还有负责任的班主任在煤油灯的亮光里认真辅导着自己的学生。

几乎陪伴整个学生时代的煤油灯在去县城读书以后就被遗忘在家的某个角落里了。随着农村电网不断改造升级,停电不再那么频繁,煤油灯也不再有自己的舞台。

煤油灯下读书写字打算盘的时光早已时隔经年,那一缕跳动飘曳的小火苗,映衬着一张稚嫩的脸庞渐渐长大,那一卷卷带着淡淡油墨香味的书,教会了加减乘除,唐宋明清。教会了氯钾硼钠,礼义廉耻。教会了日月星辰,人生五味……

煤油灯下挑种拌肥缝衣緔鞋的父母已是霜染鬓发,朗朗读书,沙沙写字的孩童也已不再年少。

寄托着沉沉父爱的那盏煤油灯已不知去向,只有记忆里跳动飘曳的火苗,一缕长长的黑烟时常闪现,飘向远方。

(网络图片侵权即删)

(0)

相关推荐

  • 煤油灯

    (209) 煤油灯 煤油灯,对于现代人的生活似乎已经十分的遥远,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而在我的记忆里,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老家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仿佛在那橘黄色的光影之中闪 ...

  • 徐少平 | 儿时的煤油灯

    [往期回读] 洗澡   碾坊   追忆我的岳母 放鸭子的日子    我的干爸 母校宜中印象    拜访陈锡瑾老先生 丁中第一届学生求学琐忆 老父,你一切都好吗 走路   我和三姐   扁豆煮饭锅巴香 ...

  • (启书原创)一种远去的风景,在记忆中慢慢老去——油灯岁月

    油灯岁月 很多时候,我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家人围坐在灯前各行其是的情形.我会徜徉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父母一般会翻阅我的连环画,祖父躲在灯影里抽旱烟,祖母却坐在马扎上,一遍又一遍地翻看那本虽然只有十多页却 ...

  • 哈尼村庄的灯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村子才通电.村里自己用土办法发过几回电,在只有荧火虫般明亮的电力照明下,好噜噜的眼睛都会变成老眼昏花.很多年,村里家家户户一直都是点煤油灯.更之前呢,听老人讲,有些人家,在 ...

  • 难忘教室煤油香

    凡是上班时间,早晨特别紧张,我和爱人喜欢在单位餐厅就餐. 六点半多,我们骑着自行车路过村里,忽然一股久违的.熟悉的气味沁入鼻孔.使劲儿一吸一闻,对,是它!我儿时喜欢的味道--煤油味儿,原来是村民在使用 ...

  • 鲁北情思:灯明记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上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获得解放的北方农村,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但破旧的村容村貌还一时没有得到改变.冬日的夜晚,我家低矮的土屋子里,一盏焰光如豆的菜油灯放在迎门的桌 ...

  • 【西散原创】李林作品丨外婆的煤油灯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西散原创 西散原创--西散原创纸媒选稿基地 西散原创--中国散文作家成长摇篮 西散原创--最具亲和力原创精品散文平台 我是刚刚进城的城一代,那种西装革履包裹 ...

  • 记忆中的故乡:油灯【散文】

    作者简介 李跃峰,笔名(网名)山野俗人,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66年10月,酷爱文学.是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之星.曾在国家各级报刊发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多次.其中,中篇小说<梁燕妮> ...

  • 丁志方 | 火油灯

    [往期回读] 名镇吴桥史话    娄勤俭教育情怀 游走宜陵老街    麾村史话 古镇小纪史话    郭村史话 蒋勋细说红楼梦 | 80回大合集 "六"字扬州方言,你还会说吗 火 油 ...

  • 煤油灯下书卷香

    作者:月冷风清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quo ...

  • 乡土散文:枕着麦香

    枕着麦香的村庄 儿时总欣喜于麦黄时节,大人们说麦黄一晌,可大伙总要追究从麦梢到麦根有多远的路. 连鸟儿都在天空不停地催促"算黄,算割",这就说明麦黄时节是一个多么紧迫的日子.只见父 ...

  •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乡土人才⑲】多点开花五“子”同下——让乡土人才更强更香更出彩

    实施乡村振兴.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土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如何让乡土人才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更强更香更出彩?笔者认为,需要把握"五个点".下好" ...

  • 散文原创:煤油灯下的人生路

    文/雁南飞 上世纪70年代,农村不通电,家家户户照明都是煤油灯. 那个年代,买任何物品,都是凭票购买,有的物品,按人头发供应票,有的物品,按户发票. 煤油是按户供应,十分紧缺,除了孩子看书,百姓一般不 ...

  • 乡土散文:煤油灯

    乡土散文:煤油灯 文:杨进荣 我的书架上,至今保存着一个七十年代,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三次搬家,东西扔了不少,但这个煤油灯不曾丢弃-- 我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国家和百姓都很穷困,乡镇通电的几率很小 ...

  • 乡土散文:家

    老家怀想 家对我来说太普通了,可什么是家呢?是高楼别墅还是民房土瓦?是生活的港湾还是不老的牵挂?家对我来说就是父母住的地方,有父母就有家.有一首歌唱得好"家有父母的情,家有父母的爱,父母在家 ...

  • ◇星夏卷•文学星座•散文篇◇《豆香绵爽的薄粉 》||□ 刘希桥

    <当代文学家·星夏卷>(当代文学出版社)火热征稿中! 知名·专业·权威 星夏卷·2021·总第四期 (网纸同步) 散文显示屏 星夏卷 文学顾问:孔灏.相裕亭.徐继东.李锋古 书法顾问:侍少 ...

  • 夏天,虎皮青椒下饭香,分享正确做法,简单好做,吃一次还想下次

    导语:夏天,虎皮青椒下饭香,分享正确做法,简单好做,吃一次还想下次 转眼已经到了夏季,天气越来越热,最近温度飙升到了30度以上,中午顶着大太阳回家一点食欲也没有,看到肉都不香了,就想吃点开胃菜,我想你 ...

  • 乡土散文:交公粮

    难忘那时交公粮 我出生于农民家庭,并且亲身经历过多年的交公粮过程,品透了交公粮的滋味.而这种在我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于2006年给全部取消了.那一时刻的如释重负之感和无比愉悦之情,充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