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四二、三
相关推荐
-
经方:大青龙汤(外热里寒)
大青龙汤[原文]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六九)
麻杏甘石汤其实是麻黄汤的变方,把桂枝换成了石膏而已,虽然只有一味药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其中麻黄桂枝是相须的关系,辛温发汗以散风寒,是发汗最厉害的,麻黄配石膏则为辛凉甘润之剂,可清泄肺热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六)
石膏称为白虎因为他是白色的,麻黄称为青龙,因为他是青色的,很多人认为麻黄是发汗用的,实际上,在少阴证上也会用到麻黄,桂枝麻黄这两位药从太阳一直用到厥阴,所以,麻黄不一定是只有发汗,关键是看你用在什么地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四:常常吃茯苓的话,寿过百岁
6月29日 七四: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三:芍药甘草附子汤,此汤亦名「去杖汤」
七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大多用在素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七五:仲师言胃,肠亦包括在内
6月30日 七五: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汗发太多后,身体虚掉了,这恶寒是表的恶寒,人身体虚掉了就有怕冷的现象,这种人用温药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四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明就停住,不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二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如果得到伤寒中风,吃了药,表证去掉了,病人还不了了,也就是精神萎靡,很不爽,精神还没完全恢复,如果不吃药,十二天会好. 如果吃开心汤,心情好,病马上就好了,所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五二
6月4日 五二: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这因本身的体能比刚刚的更强,刚才的阳气还只是中级强,还需要「麻黄汤」来把寒发出来,这个不用「麻黄汤」,常见的是小孩子,而且是男孩子,很皮,跑来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四七
5月30日 四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条辨的意思在说:治病是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照样开「桂枝汤」. 不是只有七天,病情不一样,所以北极的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十二
4月22日 十二:「中风」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如果得到伤寒中风,吃了药,表证去掉了,病人还不了了,也就是精神萎靡,很不爽,精神还没完全恢复,如果不吃药,十二天会好. 如果吃开心汤,心情好,病马 ...
-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稿:条辨四
4月13日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数急者,为传也. 一开始初得病,是在人体的表面,也就是太阳,如何知道病有没有入里,如果是进入阳明,就是肠胃,阳明无死证,也就是病进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