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诠|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
相关推荐
-
《中国篆刻》第36期 理论研究——臆说触摸北魏墓志
臆说触摸北魏墓志 □ 戴 武 内容提要:从汉代以来石刻从以刀代笔的刀味中趋向体现笔意的特点.北魏则是在把在北魏元氏墓志中大都是雕刻精致,形成了墓志的一大特色,由于刻工的精雕细刻,自然承载反映了书写者的 ...
-
史睿 | 唐代石刻研究雜談
現代學術分科固然是發展趨勢,但是以學科自限則是非常糟糕的.如果在研究之中將必要的經驗.方法和知識划在專業領域之外,必然難以有所推進.石刻研究是一門綜合性的研究工作,需要跨金石學.考古學.文獻學.歷史學 ...
-
清代书法家崇尚的这一审美,意义非一般的重大!
在中国书法审美史上,书法理论研究者根据历代书法研究者的论述总结为"商周尚象,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清尚质"的审美演变,清代以崇尚质朴为上,可以 ...
-
于明诠: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
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 一.碑.帖及碑帖之争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作书的材料无非两大类,一是丝帛,二是竹木,故有"书于帛者曰帖,书于竹木者曰简册"的说法.造纸术发明之后,帛与缣 ...
-
碑、帖之争与墓志书法审美
2020-09-04 17:08·光明网 一.碑.帖及碑帖之争 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作书的材料无非两大类,一是丝帛,二是竹木,故有"书于帛者曰帖,书于竹木者曰简册"的说法.造纸 ...
-
于明诠 | 墓志造像书法不在好看,而在耐看
于明诠 1963年生,本名于明泉,别署于是乎等.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首席专家.系中国书协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院研究员,山东书协副主席,沧浪书社社员.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展览并获奖 ...
-
于明诠的“自以为是”体书法,确实有点小脾气
老夫不懂书法,更有眼不识泰山,对于同是山东老乡的于明诠除了膜拜就是佩服,看了于先生自己写的文章<艺术就是要有点"自以为是">,忽然醍醐灌顶,原来艺术也是可以走捷径的.中 ...
-
于明诠:于右任书法的意义
至清末民初,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号骚心.大风.剥果.髯翁等,晚号太平老人,陕西 ...
-
山东书协副主席于明诠,书法写得憨态可掬,却成了“丑书”代表
毫无疑问,于明诠是当代书坛很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他现为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工作室的主任.教授,山东省高校重点学科的首席专家,还是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书协副主席. 于明诠成名很早,曾参加过全 ...
-
于明诠|书法教育≠知识传授 技法训练
书法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艺术教育 因此说 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 -- 书法教育≠知识传授+技法训练 --关于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现状的一点思考 于明诠 –– 书法教育不是知识教育而是艺术教育,因 ...
-
当代书法九人展,于明诠先生书法...
三三见久·当代书法九人展,于明诠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横图 长图 长图 长图
-
于明诠:于右任是碑帖融合最为成功的典范
清末民初,碑帖合流融合发展,成为日渐明显的一个转折点,于右任就是居于这个转折点的代表书家之一.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号骚心.大风.剥果.髯翁等,晚号太平老人,陕西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