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答欧阳崇一》良知不由见闻、不滞见闻、不离见闻
相关推荐
-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021-5-3摘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
在事事物物上致良知
人孰无良知乎?独有而不能致之耳.--王阳明 话说, 湖南观察使崔群拜访东寺如会禅师. 崔群问: "师以何得?" 师曰: "见性得." 此时如会禅师正生眼病, 崔 ...
-
向世陵|闻见与德性——朱子、阳明“知”论辨析
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儒家哲学和儒释道关系研究. 摘要: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的两分是宋明时期流行的做法,德性之知不萌于闻见则是自张载.二程开始的代表性观点,目的在于维护 ...
-
找到自己,做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利,何时才能知足? 得与失,何时才能 ...
-
该如何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
"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梁启超高度评价其为王阳明留给中国学术界最有价值的口号.但是后世学者中不乏一知半解之人,误会者有之,诋毁者也有之.我是阳明先生的忠实粉丝,极不愿 ...
-
#涨知识 #见闻
#涨知识 #见闻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欧阳崇一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卷上•答欧阳崇一》良知与思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好! 我们今天仍然看<传习录·卷中>的<答欧阳崇一>.上一次我们讲了这篇文章的一开头一段,那我们接着讲下面一段.这一段我个人是很看重的.因为他主要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思. ...
-
答欧阳崇一书2 在良知上体认
[原典]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 ...
-
[]《卷中·答陆原静书》良知即未发之中,寂然不动而应感无穷
我们今天读<传习录·中卷>,<答陆原静书>第二书的一段话.陆原静写信给王阳明,在这封信里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那王阳明做了详细回答.陆原静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未发已发问题.动静问题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
卷中·答聂文蔚 春闲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倦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劘之益: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周道通书 与 卷中·答陆原静书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答欧阳崇一书
发布时间:2021-05-15学以为己原文[35.1]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 ...
-
答欧阳崇一书1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
今天是<传习录>连载第148篇. 崇一②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③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④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