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欧阳崇一书

(0)

相关推荐

  • 找到自己,做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利,何时才能知足? 得与失,何时才能 ...

  • []《卷上•陆澄录》中即是天理,为天下之大本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继续来看<传习录·上卷>,陆澄和阳明先生的一段对话. 一.临时中节 亦可谓之中和 [澄问],也就是陆澄问:[喜.怒.哀.乐之中和,其全体常人固不能有,如一件小事当喜怒者 ...

  • []《卷中·答陆原静书》良知即未发之中,寂然不动而应感无穷

    我们今天读<传习录·中卷>,<答陆原静书>第二书的一段话.陆原静写信给王阳明,在这封信里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那王阳明做了详细回答.陆原静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未发已发问题.动静问题 ...

  • 答欧阳崇一书2  在良知上体认

    [原典] 来书云:"师云:'<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心之本体即是天理,有何可思虑得?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体,不是以私 ...

  • 答欧阳崇一书1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

    今天是<传习录>连载第148篇. 崇一②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③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④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欧阳崇一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卷上•答欧阳崇一》良知与思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好! 我们今天仍然看<传习录·卷中>的<答欧阳崇一>.上一次我们讲了这篇文章的一开头一段,那我们接着讲下面一段.这一段我个人是很看重的.因为他主要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思. ...

  • []《卷中·答欧阳崇一》良知不由见闻、不滞见闻、不离见闻

    各位朋友好,咱们今天读<传习录点中卷>中的<答欧阳崇一>,欧阳崇一就是欧阳德,他是江西泰和人,是王阳明弟子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弟子,当然也是江右王门很重要的一个中坚人物.欧阳崇一给 ...

  • 《答洪驹父书》(黄山谷)

    作品原文 答洪驹父书 驹父外甥教授 :别来三岁 ,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 ,故不能作书,虽晋 城亦未曾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 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 ,诸稚子长茂 ,慰喜无量 . 寄诗语意 ...

  • 答顾东桥书(32.13

    发布时间:2021-04-17 拔本塞源 原文 [32.13]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 ...

  • 答刘内重书

    发布时间:2021-05-03 意必之私 原文 [30.1]书来警发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内重为学功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虚来意之辱,辄复书此耳. [30.2]程子云:"所见所期 ...

  • 黄庭坚:《答李几仲书》

    <答李几仲书> 黄庭坚     昨从东来,道出清湘,八桂之间,每见壁间题字,以其枝叶,占其本根,以为是必磊落人也.问姓名于士大夫,与足下一游归者皆曰:"是少年而老气有余者也.&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