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欧阳崇一书2 在良知上体认
相关推荐
-
[ ]致良知(五):良知的公共性、共享性
各位朋友好!上一次我们讲了致良知在事上磨练,最终应达成物个付物的真实状态,还原事情的本来真实,这就叫做致良知.因为事物的本然真实,实际上只是我们原有的.内在的心之体也就是良知的自身真实状态的如实呈现. ...
-
心不定,何以静
有位同仁说:"我的心总是像长满了草一样,脑子里时时刻刻念头纷飞,心浮气躁,弄得自己很烦恼.怎么才能让心静下来呢?" 心不静,的确是一件令我们苦恼的事.<大学>里讲:&q ...
-
蔡仁厚先生:王阳明致良知教的主旨
编者按:中国文化是一种实践的理性,而不是认知的理性,在王阳明的致良知教得以充分的开显.古圣先贤立身行道,道成肉身,用一生的行仪见证自己所坚守的真理.今人的道理"知道"的不少,却和生 ...
-
《卷上•答欧阳崇一》良知与思在线收听
各位朋友好! 我们今天仍然看<传习录·卷中>的<答欧阳崇一>.上一次我们讲了这篇文章的一开头一段,那我们接着讲下面一段.这一段我个人是很看重的.因为他主要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思. ...
-
如何做出正确决定?
一家百亿企业的董事长曾说: 每当我面临在董事会做决定的时候,我都希望有人可以明确地告诉我,我的决定是正确的.或者,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有人可以告诉我,这个决策可能有问题. 但是,现实往往相反,在重大 ...
-
[]《卷上•薛侃录》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
各位朋友,咱们读一段<传习录>上卷,薛侃和王阳明的一段对话,他涉及到无善无恶的问题. 一.躯壳起念 看善恶便会错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先生曰 ...
-
答欧阳崇一书
发布时间:2021-05-15学以为己原文[35.1]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窃意良知虽不由 ...
-
答欧阳崇一书1 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
今天是<传习录>连载第148篇. 崇一②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③之'则是专求之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④窃意良知虽不由见闻 ...
-
[]《卷中·答欧阳崇一》良知不由见闻、不滞见闻、不离见闻
各位朋友好,咱们今天读<传习录点中卷>中的<答欧阳崇一>,欧阳崇一就是欧阳德,他是江西泰和人,是王阳明弟子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弟子,当然也是江右王门很重要的一个中坚人物.欧阳崇一给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欧阳崇一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答洪驹父书》(黄山谷)
作品原文 答洪驹父书 驹父外甥教授 :别来三岁 ,未尝不思念.闲居绝不与人事相接 ,故不能作书,虽晋 城亦未曾作书也.专人来,得手书.审 在官不废讲学,眠食安胜 ,诸稚子长茂 ,慰喜无量 . 寄诗语意 ...
-
答顾东桥书(32.13
发布时间:2021-04-17 拔本塞源 原文 [32.13] 夫拔本塞源之论不明于天下,则天下之学圣人者,将日繁日难,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犹自以为圣人之学.吾之说虽或暂明于一时,终将冻解于西而冰坚于 ...
-
答刘内重书
发布时间:2021-05-03 意必之私 原文 [30.1]书来警发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内重为学功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虚来意之辱,辄复书此耳. [30.2]程子云:"所见所期 ...
-
黄庭坚:《答李几仲书》
<答李几仲书> 黄庭坚 昨从东来,道出清湘,八桂之间,每见壁间题字,以其枝叶,占其本根,以为是必磊落人也.问姓名于士大夫,与足下一游归者皆曰:"是少年而老气有余者也.&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