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代表人物之——罗聘,创作大胆,笔端聪明,无毫末之舛

罗聘(1733~1799),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安徽歙县人。善画人物、佛像、花卉、山水。乾隆二十一年(1756),罗聘24岁,拜金农为师,金农曾说:“聘学诗于予,称入室弟子。又爱画梅,初仿予江路野梅,继又学予人物蕃马,奇树窠石,笔端聪明,无毫末之舛焉。”罗聘对老师非常崇拜,学诗画画,尽得老师精髓。翁方纲在《香叶草堂诗存序》中说:“(罗聘)眸子炯炯,有旷古之怀,盖冬心之高弟子,此即冬心诗画髓也。”

金农和罗聘师徒在一起的时间只有8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罗聘31岁时,金农驾鹤西游,但是,罗聘对老师的情义并不因老师的去世而消失,此后他为老师处理后事,殚精竭虑搜集老师遗稿,编成并开雕付印《冬心先生续集》(这为后人研究金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罗聘最欣赏金农老师后期那些清新易懂的诗和那些随感而发、潇洒自如、气定神闲的自度曲,在他以后的作品的题款中常常出现金农老师的诗、词。

罗聘山水人物册,纸本,设色,纵24.2厘米,横30.7厘米。计12开:

春柳行舟。一人站立船头。自书七言诗。并题:“冬心先生句并摹其用笔”。钤“两”“峰”印。

回汀曲渚暖生烟,风柳风蒲绿涨天。

我是钓师人识否,白鸥前导在春船。

春景山水。桃花盛开,一人站立桥头。自书七言诗。钤“罗聘私印”印。

画舫空留波照影,香轮渐远草无声。

怕来红板桥头立,短命桃花最薄情。

夜景山水。一人曳杖于池上行走。自书七言诗。钤“两”“峰”印。

烟际曳卭人掩关,绕行池上夜忘还。

浮萍刚得雨吹散,吐出月痕如破环。

绿柳红桥。一人策杖立于树下。自书七言诗,钤“两”“峰”印。

绿柳一株红板桥,东风用力媚春朝。

可怜种向淮堤上,不是低头便折腰。

月波吹笛。自书冬心先生自度曲意。钤“遯夫”印。

前年独泛九江船,

二更后,一声凉笛,把月吹圆。

团团烂银盘,中央田地宽,

阿谁偷种婆娑树,散麝尘无数。

芦萍画舫。自题七言诗。印“罗两峰”印。

玉练搥香天气晴,秋来曾访长官清。

萍花百里快烟水,柔掳一枝揺进城。

土台流泉。二人松窗弈棋。自书七言诗。钤“遯夫”印。

僧寮一局子丁丁,本欲忘机机反生。

算尽苦心闻见绝,松无交影水无声。

竹林僧人领鹤。自书七言诗。钤“遯夫”印。

竹里清风竹外尘,风吹不断少尘生。

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领鹤行。

荷塘柳亭。自书冬心先生自度曲。钤“罗聘私印”。

荷花开了,银塘悄悄,

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

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

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

秋风落叶。一人独立空亭。自书七言诗。钤“罗聘私印”。

白云忽自眉际出, 黄叶乱飞衣上来。

空庭久立岂无意,拦路溪风不放回。

晚风归舟。墨笔画。自书七言诗,钤“罗聘私印”。

瓜皮艇子黏天水,认得卢坼港口烟。

一匝霜丛有人语,晚风撑到卧床前。

闭门赏梅。自书七言诗。款“广陵罗聘”,钤“两”“峰”印。

野梅瘦得影如无,多谢山僧分一株。

此刻闭门忙不了,酸香咽罢数花须。

此册页无年款,似罗聘中年用心之作,现藏故宫博物院。罗聘这12幅人物山水画上的题诗全部是老师金农所写,充满野逸、高旷之趣。罗聘的画,金农的诗,融为一体,其中的机趣让人受益良多。

清 罗聘 墨竹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罗聘为金农入室弟子。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

除却这些,罗聘还喜欢画《鬼趣图》,描写形形色色的丑恶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态。

清 罗聘 竹石图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中以浓淡二墨写竹竿枝叶,水墨撇脱,随意挥洒,以浓淡枯润的变化,尽现竹之风致意态,有云雾迷潆之感。画意空灵湿润。小溪之畔,怪石嶙峋,以干笔湿墨勾染点皴,色泽凝重,富有体积感。此画反映了作者驾御笔墨的高超水平,是不可多得的一幅写竹佳作。

清 罗聘 竹兰石盆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 罗聘 兰竹图

清 罗聘 兰菇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清 罗聘 兰

清 罗聘 秋兰文石图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构图简单,怪石以焦墨勾出,通体以墨彩晕染,厚重凝炼。秋兰则舍弃了当时所盛行的水墨撇写之法,而以双钩白描绘出,略施淡墨,写出兰丛繁茂之貌,以浓墨点提花心及地面野菜。兰之高洁晶莹与石之坚实沉稳形成鲜明对照,使画面自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灵动之感。

|青年时期

罗聘的父亲罗愚溪,康熙年间曾中过举,也做过小官。罗愚溪生有五个儿子,罗聘排行第四。罗聘刚满周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罗聘的童年是够孤苦的,但他聪明勤奋,对所读的书,几乎过目不忘。呈坎的很多村民都说,当时,罗聘读书与很多人不一样——他家境贫寒,读书首先是为了掌握谋求衣食的本领,而不是把科举之业当作首要任务。也显然是受罗氏家族及徽州“天下第一等好事,便是读书”之风的影响,所以罗聘走的是最捷径的“读书就业”之路——卖字画,更主要的是卖画。

当时扬州街头以卖画为生的“文人画家”不少,这对罗聘来说,显然是起了“率先垂范”的作用。于是他一边读书,一边学画。20岁左右时,他的书画小生意就做得很不错了。

|婚姻生活

21岁时,罗聘和一个名叫方婉仪的女子结婚。方婉仪和罗聘是同乡,方家世代官宦,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通过读书而做官的,但她父亲的官做的不大,家境似乎也不怎么殷实。

罗聘家境更为惨淡,能娶方婉仪为妻,是方家人凭志趣择婿的结果。结婚后,两人情趣相投,虽然粗茶淡饭,但两人不改所乐,谈书画,游山水,赋诗词,同来同往,琴瑟和谐。据说当时扬州有一名大盐商,慕名用20两银子来向方婉仪索画,被方婉仪婉言谢绝。此事在扬州传扬开去,为时人津津乐道,方婉仪的名声也由此更大。

当时扬州有个盐官,名叫卢雅语,财大气粗,一般人很难跨进他家的大门,但此人附庸风雅,对达到一定“级别”的书画名人,则网开一面,很多书画名流为能受到卢雅语的邀请而感到荣幸,而罗聘则是可以随便进出卢家的贵客。

种种场面的抬举,使得罗聘在当地名声鹊起。当时,活跃在扬州的书画界名流如郑板桥等,都对罗聘刮目相看,尤为重要的是,“八怪”之首——金农,也对罗聘的画作特别垂青。

|拜师学艺

金农之“怪”,是众人都领略过的。他出生在一个书香大族,排行第26——显然,他是一对老夫少妻的“杰作”。他聪明过人,博读诗书,尤擅绘画,画界新人往往以得到他的指点而感到前途无量。可他似乎对罗聘情有独衷,经常教导和点拨罗聘作诗、绘画。罗聘非常想拜金农为师,可鉴于家贫无资,送不起拜师礼,便一直没敢造次。后来,在他妻子方婉仪的鼓励下,罗聘“别出心裁”,送去一首诗作拜师“礼物”,真的被金农收为门徒。自此,罗聘在绘画方面进步更快了。

由于向金农求画的人很多,有时金农大师的画作“供不应求”,他就选择其中“不要紧”的求画者,委托罗聘为他代笔。罗聘将画画完后,就呈送老师,叫老师题署落款,“师生合作”。由此,后来有人说金农的画全出于罗聘之手。当然,这不完全是事实,不过,题为金农之作,而实际上出自罗聘之手,这种现象是存在的,甚至有人称,在传世的金农作品中,愈是上乘的精品,就愈有可能是罗聘代笔的。

金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在扬州谢世,享年77岁。金农在患病期间,罗聘一直跟在左右,尽心服侍;老师去世后,金农尽其所能,帮助料理丧事,并护送老师的灵柩归葬浙江临平,师生之谊超过父子感情。

|声名鹊起

金农死后,罗聘入京卖画,大名鼎鼎的《鬼趣图》便是罗聘那时创作的。在创作了《鬼趣图》后罗聘名声鹊起,这自然会招来部分人的嫉恨,所以当时就有一位罗聘的老乡、大盐商出身的程晋芳劝他:“斯图即奇特,洗手勿轻试。”说掩饰得再巧妙,终究会弄出麻烦来的,于是劝罗聘金盆洗手,赶紧回家。 当年秋,罗聘就打点行头,南下回乡。

回到家乡,罗聘依旧干他的老本行——卖画。其间,他经常抽空远游,中原地带,他几乎跑了个遍。家中之事,他似乎从来不关心。乾隆四十四年(1779)5月初,罗聘第二次进京。临行时,他的妻子方婉仪正患病卧床,但这位画家还是动身了。“怪人”就是“怪人”,罗聘一路走,一路玩,直到8月才进京。这时,他从一个由家乡来京的老乡处得知,他的妻子方婉仪已于5月19日在扬州病逝了。

罗聘的行为怪异,但他的内心却是善良的。妻子方婉仪是他“艺术上的同道伴侣,生活上的贫贱夫妻”,跟着他一辈子,一直过着清贫艰苦的日子。如今,突然撒手而去,让身在外地的罗聘又悲又愧。

|晚年生活

当时,罗聘正身居古庙,身无分文,欲回不能。百般无奈时,他亲手抄录了妻子写的一首诗,然后送给一名当朝显贵,希望能博得他的一点施舍,但事与愿违,他无法弄到回家的路费。 又挨了几个月,罗聘终于凄凉地回到扬州。这一场人间冷暖的切身体会,使得罗聘对他的《鬼趣图》主题认识更深刻了。他也从此不再画鬼,而改画佛了。

10年后,年近花甲的罗聘三上京城。这时,他已是画界知名的大师了。他刚刚住定,一些风雅的士大夫便登门不歇,求索画作,甚至一些在京的朝鲜人也携重金来买他的画。收入多了,他的豪兴也随之而生,游名胜,买古董,挥金如土。8年后,他带着小儿子准备回乡时,居然又没了路费!有人知道他要回乡,便上门来讨债,原来,他不仅把卖画挣来的大把钞票给花了,还欠了一些债务。没办法,罗聘只好卖衣服,但衣服卖尽了,债务还偿不清!直到嘉庆三年(1798),扬州一位做盐运使的朋友闻讯,才资助罗聘的大儿子赶到京城,把父亲和弟弟接回扬州。

回到扬州的第二年,这位“画名甚高而生活甚苦”的画家与世长辞,享年67岁。

罗聘作品欣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