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手颤

解读

凡手震颤动摇,或一手独发,或两手并发者,即称手颤。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就是震颤,亦谓颤动、振动。《证治准绳》在诸风门内列有颤振专条;但震颤作为一个病门,始见于清代《张氏医通》。震颤包括头摇、手颤、身动摇等。

本症与瘛瘲同有动摇状,但瘛瘲是指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而手颤仅有振动而无抽搐。另外,本症与手指挛急也不同,彼指手指拘急挛曲难以伸直,活动受限,而本症则是动摇不已,难以停止,两者虽然都有手部疾患,但其症状动静迥别。

应用领域

(一)常见证候

1、肝风内动手颤:手震颤不已,伴有头晕头痛,烦躁不眠,舌红少苔,脉弦数有力,或沉细数。

2、风痰入络手颤:手颤兼有麻木,胸胁满闷,干呕恶心,口粘,时有烦怒,舌苔白腻,脉弦滑。

3、风寒袭络手颤:手颤兼有痛感,恶风寒,颈项不舒,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

4、脾虚动风手颤:手颤迟缓,握力减弱,四肢困倦,或伴有腹胀泄泻,舌体胖大,舌质淡,苔薄白,脉搏沉缓无力或弦缓。

5、血虚风袭手颤:手颤发麻,面白无华,头眩,心悸,失眠,唇舌淡白,苔薄白,脉细无力。

6、阴虚风内动手颤:手指蠕动,神疲心悸,口咽发干,形体消瘦,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鉴别分析

1、肝风内动手颤与阴虚动风手颤:前者责于肝,后者责于肝肾,肝肾同源,均居下焦。但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临证当细分之。肝风内动手颤多见于肝阳素旺之体,盖肝主筋,肝阳亢盛,阳动生风,随风而动,故见手颤。阴虚动风手颤多见于素体阴虚内热或热邪久羁下焦者,肝肾之阴被灼,阴虚不能潜阳,阳动生风,也可出现手颤。两者的区别点在于实证手颤多骤然发作,且震颤较剧,伴有头晕头痛,脉有力,舌体偏硬,舌质黯红;虚证手颤发生于热病后期者为多,震颤较缓,吴鞠通形容谓“手指但觉蠕动”(《温病条辨》),伴有精神不振,心悸,咽干口燥,脉搏细数,舌干绛少苔。实证手颤宜平肝熄风止颤,方选羚角钩藤汤,或天麻钩藤汤;虚证手颤宜滋阴熄风止颤,方选二甲复脉汤。

2、风痰入络手颤与风寒袭络手颤:皆由外风侵袭所引起,不同点是风痰入络手颤其经络内有深伏之痰饮,指征为形体肥胖,面部虚浮,时而指端发麻,或四肢郁胀,伸展不舒,或咽喉不爽,如有破絮附着,舌体肥大,苔白腻,发病后,手颤多兼麻木,此证多见于老年人。风寒袭络手颤系营卫不和,风寒直接客于手部所致。一般有明显的外界气候因素,起病后兼有风寒外感症状,手颤且疼,此证多见于青年人。风痰入络手颤治宜除风化痰,可选导痰汤加竹沥;风寒袭络手颤治宜祛风散寒,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加葛根。

3、脾虚动风手颤与风痰入络手颤:“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湿聚,则易生痰,痰饮内伏,痰动风生,则现手颤。因此可以说。两者的病机是一致的,即脾气虚馁。但脾虚动风手颤,系土虚风木内动而手颤:风痰手颤是由于风痰互结,搏于经络,经脉失却约束所致。两者症状的区别为:脾虚动风手颤时颤时止,手不能任物,手握无力,有疲劳困乏感,并有纳差、口淡等;风痰入络手颤兼有麻木,如蚁行,手指有郁胀感,并有呕恶胸满,口粘苔腻等。脾虚动风手颤的治疗,宜健脾培土定风,可用六君子汤加钩藤、当归、白芍、防风等。

4、血虚风袭手颤与阴虚动风手颤:两者都是在阴血不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两者相比,前看手颤轻,后者手颤重。前者多发生于慢性亏损疾病,后者多发生于热病后期。前者偏于心肝血虚,特点是手颤发麻,皮肤发痒,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血虚证;后者多肝肾阴虚,特点是手颤伴有明显的内热证,如口咽发干,皮肤干燥,脉细数,舌红绛,甚而舌卷。血虚风动手颤宜养血熄风止颤,方选定振丸。

手颤多发生于成年人,但小儿亦有所见,原因是由于惊恐伤肾,肾累及肝,筋脉失却任持,故手颤。临证可见手颤不休,平举更甚,有忧惧状,尺脉虚,舌红无苔。治宜补肾养肝,可选六味地黄丸合青娥丸加枸杞子、菊花、麦冬、五味子等。

常饮酒的人,易患手颤,较难治疗。

手颤虽然局限于手部,但常常是内脏病变的征象,特别是肝风内动与风痰入络相搏的手颤,多为中风的先兆。《医林改错》中列有中风未病前之形状数十条,其中就有手颤症,谓“有一手长战者,有两手长战者,有手无名指每日有一时屈而不伸者,有手大指无故自动者。”因此对手颤一症要积极治疗,防微杜渐。以防中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袁钟.《中医辞海上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5年

2、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0)

相关推荐

  •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对病名的认识          多发性抽动症,査阅古代文献得知,传统中医学中并无此病名,现代医家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情况,多将本病归属于"抽搐"."筋惕肉膶" ...

  • 肝不好的人看过来,一个让肝变得很温柔很安静很舒服的方子送给你

      自然界有外风,感受风邪会得病.我们的身体也有一股风,来自哪里呢?来自我们的肝,叫做肝风,当肝风像春风一般轻轻的吹,身体是没有问题的.当肝风大作的时候,身体就会出问题,叫做肝风内动.肝风内动你可能没 ...

  • 【中医】中医儿科学歌诀整理版

    特别提示 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小儿证方真诀 小儿证方速记歌诀 好学易记中医儿科学证方歌括 编著:石志乔 总论  儿科 ...

  • 40岁以后经常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要注...

    40岁以后经常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要注意这四种情况. 生活中很多人会有这种情况,拍照手抖.夹菜手抖,拿杯子喝水都要担心溢出来.比如说隔壁大爷,喝酒的时候,端起酒杯,手就不自觉抖动,酒都能撒一半,食堂 ...

  • 健康术语

    解读 指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五条五脏所属经脉,左右各五,一共十条经脉. 1.手太阴肺经:<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

  • 健康术语—气郁体质

    2021-04-30 11:30:00·中医药适宜技术 解读 气郁体质的形体特征多为形体偏瘦.常见的主要表现是平素忧郁面貌,神情多烦闷不乐.或见胸胁胀满,或走窜疼痛,多伴善太息,或嗳气呃逆,或咽间有异 ...

  • 健康术语—特禀体质(过敏体质)

    健康术语-特禀体质(过敏体质) 2021-04-29 11:30:00·中医药适宜技术 解读 特禀体质的体质的形体特征有的无特殊表现,或有畸形,或有先天生理缺陷.或表现遗传性先天性的家族性特征.心理特 ...

  • 健康术语-五脏所主

    解读 五脏所主简称五主,指五脏与体内组织的联系.<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为五主."五主是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

  • 健康术语-十二脏相使论

    解读 见隋·全元起<内经训解>.即<灵兰秘典论>.灵兰,指灵台兰室,是黄帝藏书之所:秘典,即秘藏之典籍.本篇主要讨论十二脏腑的各种功能和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心神在整体中的主 ...

  • 健康术语-气之升降出入

    解读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它流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气的运 ...

  • 健康术语-手足心热

    解读 手足心热指手心.足心有发热感觉,该病症名首见于<丹溪心法>第八十八,并指出火郁汤主之.手足心热源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虚劳里急,悸. ...

  • 健康术语-气至病所

    解读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指这种感应通过一定的手法,到达了病变部位而言. 气,是指经气:病所,即病本所在之处.如肺气上逆引起气喘, ...

  • 健康术语-三焦总司全身气机

    解读 气的升.降.出.入谓气机.人体的五脏六腑之内.经络之中或任何一个部位和组织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任何局部的气机活动都受三焦的司控,三焦是全身气机活动的总司控,气机是气运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