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哄瓜娃逮蝎子”“哄瓜娃上树摘皂角”和“哄瓜娃踏拧车”三句话异曲同工,都是怂恿别人干坏事,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讲。但是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大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后边这两句比较难懂,所以今天主要讲讲这两句话的由来。另外,在文章结尾补充了我们70后在小学学习过的一篇文章《高大的皂角树》一文,仅供一些具有怀旧情怀的同学回忆当年。
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我要写一写老屋对面二伯家(同村人不同族,因为是邻居所以按照排行称呼其为二伯)后门的皂角树。那棵皂角树位于土墙根部,高大茂密,树干粗壮,所以很少有人上过皂角树。我家老屋门前是一棵椿树,印象中我们曾经把椿树的树胶挖下来当做嚼嚼(农村人称泡泡糖为嚼嚼)吃(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回忆起儿时的很多事情都与吃有关系)。老屋左前方就是城壕,在我们的印象中那就是个大坑,人们经常把一些垃圾扔到城壕里。周边几户人家里的妇女们为了倒脏水方便,经常在城壕边上洗衣服。去年的时候,在同事的办公室,我看到了久违的皂角刺,欣喜不已。同事看我喜欢,便送我了一根皂角刺,我把它一直放在办公桌上,总觉得还缺点什么。前两天女儿从学校回来后,送给我三根皂角,说是在扫高三楼(高三离校后,高一学生负责收拾高三楼的卫生)的时候发现的,我的心猛地一颤,我终于明白自己在等什么?自己在等一个恰当的机会,让我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对于皂角树的记忆。
“哄瓜娃上树摘皂角”这句话的意思是怂恿别人去做有危险的事情,与它意思相同的表达还有“哄瓜娃踏拧车呢”或者“哄瓜娃逮蝎子呢”,这后一句最好懂,因为蝎子蛰人呢,逮蝎子是一件危险性较大的事情,所以很多家长坚决不允许孩子干这个。最难懂的就是前两句,为什么这两件事情就是危险的事情,下来我逐一为大家解读。先说第一句,现在的小孩子见过皂角树的人已经很少了,见过皂角和皂角刺的人就更少了。皂角树,又名皂荚树、皂角等,是豆科皂荚属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可达30米;枝灰色至深褐色;刺粗壮,圆柱形,常分枝,多呈圆锥状。叶为一回羽状复叶,边缘具细锯齿,上面被短柔毛,下面中脉上稍被柔毛;网脉明显,在两面凸起;小叶柄被短柔毛。花杂性,黄白色,组成总状花序;花序腋生或顶生;雄花花瓣长圆形。荚果带状,劲直或扭曲,果肉稍厚,两面臌起,弯曲作新月形,内无种子;果颈长1-3.5厘米;果瓣革质,褐棕色或红褐色,常被白色粉霜;种子多颗,棕色,光亮。花期3-5月;果期5-12月。
皂角产于中国多省区。生长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旁,海拔自平地至2500米。常栽培于庭院或宅旁。木材坚硬,为车辆、家具用材;荚果煎汁可代肥皂用以洗涤丝毛织物;嫩芽油盐调食,其子煮熟糖渍可食。荚、子、刺均入药,有祛痰通窍、镇咳利尿、消肿排脓、杀虫治癣之效。以上资料均来源于360百科。看看皂角粗壮锋利的刺,你就知道这个“上树摘皂角”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了!所以,我们一般使用长竹竿打皂角,而不是上树去摘皂角。在我们小时候,大多数人已经用洗衣粉或者肥皂来洗衣服了,但是还有人用皂角洗衣服、洗头,毕竟皂角不需要花钱买。下来我说一说,怎样用皂角洗头或者洗衣服。
无论是洗头还是洗衣服都要对皂角进行简单加工,这个过程几乎一样。秋后晒干的皂角,一片皂角折成四五节,放进锅里煮。注意要用文火慢熬,熬上一会就会有泡沫,不要把这些泡沫倒掉,因为洗衣服、洗头用的就是这个泡沫。如果是洗头,有条件可以加点其它材料,比如首乌,生姜之类的。首乌可以让头发更黑,变得强劲。生姜可以促进头发生长,加快血液循环,可以让头发长得更密更多。当然这些配料不要太多,生姜切薄点,放三四片就行了。记住火力不要太大,太大烧不出药材的浓度和药性,而且锅盖一定要盖上,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熬好之后,要过滤掉皂角碎末,否则洗后头皮会沾很多碎末。有人在煮之前,就拿毛巾或布包裹起来了,这样也行。很长时间,我对于“哄瓜娃踏拧车”中的“拧车”,只知其音,不知其字,总以为是“硬车”。几经查证得知:拧车是指人力脚踏轧棉花机,把棉籽与花(纤维)"拧"着使其分离。旧时(约1963年前)乾县存在大量人力轧棉花机,是需强壮劳力操作的苦差活。据乾县民俗专家崔岳老师回忆:“那时我尚年少力怯,曾随大人身后踩板助力,可得一半个馒头的报酬。想起来就心酸。”早期拧车动力原理似缝纫机,大人站着用脚踏。此机随后又被改良为以牲口拉为动力。所以,原来乾县人把轧棉花叫做“拧棉花”。轧花车有人力(手摇或脚踏)、畜力两种,除传动部分有差异外,轧花部分的结构相同,主要由支架、托板、吃花轴(上下两根,其中一根刻有可容纳棉籽的细槽)、传动部件构成。工作时,输入动力使吃花轴作反向转动,喂入籽棉,棉籽被剥出落下,棉絮由两轴缝隙中推出,完成轧花过程。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皂角树的故事。隐约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候学过一篇关于皂角树的文章,作者记述了学校操场边上的皂角树,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写了皂角树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的帮助,赞扬了皂角树的奉献精神。我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几经查证,终于在网上找到了这篇文章,为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册)第七课,课题为《高大的皂角树》,这是一篇习作例文。有怀旧情怀的亲们可以好好的欣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