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本石头拳图说》(上)

石头拳,据史料记载为清末河南商丘籍的武术大家唐殿卿(约公元1850~1926年)所传。该拳在清道光年以前由唐家内传,至咸丰、同治年时,唐殿卿的家父与二伯父应河南嵩山少林寺之邀前往寺内传播武艺,将此古石头拳授予僧众数十人,并以“上石头拳”与“下石头拳”命名。唐殿卿即自少年时代起,就得家父及其家族中多位长辈们的悉心指导,不但全盘继承了唐家的系列武艺,且更以“上下石头拳”及“石头母拳”为拿手技艺。青年时代,唐殿卿开始仗技闯荡江湖,由于其武艺高强且为人有礼,故被光绪初年的两江总督署大将军李德贵及标营把总李存义等圈内大家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手唐殿卿”。

《秘本石头拳图说》系唐殿卿于光绪34年在南京三茅宫设点传艺时演示的“石头母拳”,并由唐之弟子金一明(南京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副编审处长兼首席编审员)学会后委托李松如(南京中央国术馆顾问兼董事会董事)先生亲笔绘图并手抄文字,制成孤本影印件。

石头拳,因其拳趟走势步履坚硬且招数之中震脚颇多,手法每每出招刚强猛烈、整体发力爆气十足,故与山中石头冠名,是为此拳之名称。这趟石头母拳由此也特别适宜年轻力壮者演练。

一、立正

立正姿势:两足跟在一线上,两足尖成八字形,两腿膝挺直,两臂掌垂直,全体端正,面目前视。(图1)

二、分手

1、两臂掌成正掌(拇指在上)向前平方伸直,与肩成水平线,同时左足向前一步,面目前视。(图2)

2、将左右两臂掌各分向左右平方成一字形,同时左足立线,右足向前旋转向左足右方一步立下。(图3)

3、两臂掌由两侧落至腰部转成仰掌(掌面向上)曲肘向后,两掌紧贴腰部的同时左足向右足立线,靠齐立定。(图4)

三、并蹬

1、将右足提高,足尖向下,曲膝角向前,面目向左。(图5)

2、右足用力蹬地,左足急速提高,仍同右足前项姿势,同时两仰掌微伸向前,由下方往后上方划弧反转成平掌,贴置腰部。(图6)

3、左足用力落地,同时两腿下蹲两臂猛向下方垂直下撑,掌面子式向下,腿面约平,身体务正直,不可前俯。面目仍向左方。(图7)

四、双掌

跨左足向左一大步,同时身体向左转,左腿弓曲膝角关面,向右大腿面约平度,右腿伸直,后方两足尖半面向右成前弓后之姿势,同时两臂掌户向前平方伸直,成正掌面目前视。(图8)

五、连步双掌

1、右腿向左腿前方伸出,足面子度,左腿独立,务稳切不可两侧而歪斜,同时两臀掌(正掌)从左向下旋转至右方平度,右臂掌伸直,右方左臂曲贴胸部,掌约在右肋下部,身体正直,面目前面。(图9)

2、右足向前落下一大步,两腿仍成前弓后箭姿势,同时两臂掌从右向上旋转至左平方,仍如前变掌姿势。(图10)

六、花手单掌

1、两臂掌互成交叉,落至腹部,成正掌左臂掌内贴腹,右臂掌在左臂外部,惟两下半臂交叉,其余姿势均同前式。(图11)

2、右臂掌由左下方向上旋转至右平度,同时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旋转至左平方成一字形。(图12)

3、右臂掌由右向下旋转至胸下,掌外部约两手腕上部互成交叉,两臂同时旋转。(图13)

4、左臂掌腕由右掌腕上部(两掌约离许寸)向外旋转至右掌下方,将掌变成拳,紧贴腰部,曲臂肘仅休向后。同时,右臂掌由左掌腕下部向怀内旋转至左掌腕上部直向前左背,掌由左向上旋转至胸下,在右臂平方仲击两腿足架势仍如前式。(图14)

七、魁星独立

1、身体半面向左,同时左臂伸向后平方将拳成正掌,两臂掌似呈一字形。(图15)

2、身体向右转成右正面,两腿直起,两足原地不动,惟两足尖约转适当度数,同时右臂掌由前下方随身转至右平方,左臂掌由后向上随身转至左平方亦成一字形。(图16)

3、身体向左转成正面,同时右臀掌成拳(正拳),向首上方伸直,臂约贴于耳部。左臂掌成拳(仰拳)收回贴至腰部,肘角向后,右腿亦同时原地立稳,即将左腿提高腿面务平膝角向前,足尖向下。以上动作均属同时。(图17)

八、恨步拳

1、左足落下,立于右足一线其余姿势仍同上式。(图18)

2、右足提高,随即用力著地,仍落原地成一恨步。同时两腿下蹲,腿面平度,身体正直,左拳成仰拳,掌面向上,向前下方伸直。右臂拳(仰拳)亦同时由上方向前下方左掌面一击。(图19)

九、花手勾掌

1、身体直起,左足退后半步,两腿成交叉形,同时身体向右转成正面,右拳成,掌左掌由右臂内方穿叠在右掌臂上部,左掌面向上成仰掌,右掌面向下成平掌,两臂贴抱胸部,面目右视。(图20)

2、右足向左足右方半步,以足尖悬立,足尖膝角向右前方,同时左臂掌由右肩向面首上部此时掌心向面部作操势(反掌面向外),旋转至左平方,成正掌,右臂掌由左向下旋转至右平方,两臂掌成一字形。(图21)

3、右足再向右半步落实直立,左足随之向右半步,足尖向左悬立,膝耍微曲,同时左臂掌由左向下旋转至右肋下,曲臂贴胸反掌面向外,拇指向下转成反掌。(图22)

4、两腿下蹲以左足尖悬立蹬下,大腿面平为合格。右膝向前,左膝平面向左,同时右臂掌在右方作一旋转曲下向外,曲臂肘角向下,曲掌成鹰爪,掌背向上张拇指,五指向指下垂式,手拗与肩平。(图23)

十、马裆一字掌

1、将左足向左半步落实,腿蹬平,膝角与足尖相对,成马裆姿势。同时右臂勾掌伸直,右平方向前平方拂至左肩处(正掌),曲臂贴于左臂外部,面目向左注视(在左足向左半步时面目应同时向左注视),身体不可前倾。(图24)

2、将左右两臂掌由胸前平方各分向左右平方伸直,与肩成水平线成一字形。(图25)。

十一、马裆捕拳

1、将左臂屈肘贴紧左腰部,掌置胸前,拇指张直向上,掌面向右。同时,右臂掌由右向下旋转至左臂外方,拇指向下(反掌),作抓势,向首上部成拳(图26)。

2、右臂掌面反向外方,拇指(反掌)向下作抓势,向首上部成拳(反拳)转至头之右上方。同时,左臂掌成拳,由怀内向左平方直伸击出(转成正拳)(图27)。

十二、花手单掌

1、身体向左转成正面,两腿成前弓后箭姿势(左腿弓曲右腿伸直,后方足尖半面向右)。同时,两臂拳成正掌,由前方转落至腹部成交叉式(两小臂交叉将右臂在左臂外部)面目向前视(图28)。

2、右臂掌由左下方向上旋转至右平度(转成平掌)。同时,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旋转至左平度(转成平掌),两臂成一字形(图29)。

3、右臂掌由右向下旋转至胸下。同时,左臂掌由左向上旋转至胸下,在右臂外部互成交叉,约在两手腕上部(图30)。

4、左臂掌腕上部(两掌约离寸许)向外旋转至右掌下方,将掌成举贴至腰部,曲肘向后(尽体所至)。同时,右臂掌由左掌腕下部向怀内旋转至左掌腕上部,直向前平方仲击。两掌互成旋转,两腿仍是前弓后箭姿势(图31)。

十三、穿掌勾罗手

1、身体向右转的同时,左足转向右足前约一步,足尖悬立,膝向前方微曲,双手置胸前,将左拳成掌(正掌)穿向右臂掌内部成交叉式,面目前视(图32)。

2、两腿原地下蹬(左足尖仍悬立蹬势,以左腿面平为合度),身体半面向左(不可前俯)。同时,左臂掌(正掌)由右掌内方穿向前上方(掌尖约齐额部)。右臂掌亦同时向后方成勾罗于(五指撮拢,指端向上)(图33)。

十四、进步上击掌

1、将左足向前半步落实,右腿伸直在后方,左腿弓曲成前弓后箭姿势。同时,左臂掌旋转向右由下而至左上方(头顶上方),转成一周成反掌。(图34)。

2、将右足迈向左足前,成前弓后箭姿势。同时,将右臂之勾掌成拳(拳背向前),向后直向前上方左掌击去(左掌掘右拳背)(图35)。

十五、花手勾掌

1、左腿向右半步,两腿成交叉式。同时,两臂下落曲贴胸部,将右拳成掌,掌面向下,左掌面向上(仰掌),身体半面向右(图36)。

2、右足向左足之右方半步,足尖悬立(向右,膝微曲)。同时,左臂掌由右肩向而首上部(此时手掌心向面部)作操势(反掌面向外)转至左平方。右臂掌则由左向下旋转至右平方成一字形(两臂掌均正掌)(图37)。

3、右足再向右半步落实(腿直),左足随之向右半步足尖悬立(向左膝微曲)。同时,左臂掌由左向下旋转至右胁下,屈臂贴胸反掌面向外,拇指向下(图38)。

4、两腿下蹬(以左足尖悬立蹲下,以大腿面子为合格),右膝向前,左膝半面向左。同时,右臂掌在右方作一旋转(山下向外),曲臀肘角向下,曲掌成鹰爪势(张开拇指,掌拗向上,五指下垂),手拗与肩平(图39)。

十六、一字掌

1、将左足向左半步落实,腿蹬平,膝角与足尖相对,成马裆姿势。同时右臂勾掌伸直,右平方向前平方拂至左肩处(正掌),屈臂贴于左臂外部,面目向左注视(在左足向左半步时面目应同时向左注视),身体不可前倾(图40)。

2、将左右两臂掌由胸前平方各分向左右平方伸直,与肩成水平线成一字形(图41)。

十七、捕拳

1、将左臂屈肘贴紧左腰部,掌置胸前拇指张直向上,掌面向右。同时,右臂掌由右向下旋转至左臂外方,拇指向下(反掌),作抓势,向首上部成拳(图42)。

2、右臂掌面反向外方,拇指(反掌)向下作抓势,向首上部成拳(反拳)转至头之右上方。同时,左臂掌成拳,由怀内向左平方直伸击出(转成正拳)(图43)。

十八、花手覆盖击掌

1、身体向左转,左足收回半步(足尖悬立,膝角微曲向前)。同时,两臂拳成平掌(掌面向下)落至腹部互成交叉(左臂掌在右臂掌之内方)(图44)。

2、右臂掌成反掌(拇指在下,掌面向外)由左下方向上旋转至右下方,曲臂肘向后(转成正掌,掌面向内,拇指在上)置于腰部。同时左臂掌(平掌)由右向下旋转至左上方(转成反掌),在头之上部(臂微曲,肘角向左)(图45)。

3、左足向前半步,将两腿成前弓后箭姿势(见前)。同时,左臂掌转成平掌,向下盖至胸前成平拳(见前)。曲臂肘角向后转,拳成仰拳,贴至腰部。同时,右臂正掌(见前),由胸前左掌之内部向前平方直伸而击出,面目前视(图46)。

十九、白鹤掠翅掌

1、左拳化成仰掌(掌面向上,部成交叉式(两掌转成平掌),然后两臂平掌各分向左右平方成一字形。同时,左足退至右足前方半步(图47)。

2、左臂掌伸向头部上方(微向前),臂微曲,肘角向左(掌已转成反掌)。同时,右臂掌曲落至于腰部(掌转成正掌肘角向后)(图48)。

3、左臂掌转成平掌由面前向下盖至胸前,曲臂贴胸转成反掌,置于右胁下部。同时,右臂正掌由胸前经左臂掌内部伸向右平方成仰掌(图49)。

4、右臂掌向左臂肘角部作巴佛势,然后将左右两臂掌(转成平掌)同时往胸下旋转,各分向左右(撮拢指端向下,手腕约平头部)(图50)。

二十、左单掌

1、人身体向左转45度,左足向左前方迈一步,右足跟随之悬起;腿膝微屈于后方,同时,两臂手成平掌引落至腹部,转成正掌,互成交叉,右臂在左臂外部(图51)。

2、有足上二步置于左足前,左足跟随之悬起,腿膝微屈,同时,右臂反掌由左向上旋转至右平方,转成平掌的同时,左臂掌由右下方向下旋转至左平方(图52)。

3、左足再上一步置于右足前,右足跟抬起,腿膝微屈,同时,右臂平掌向有下旋转至左肋部,屈臂贴胸反掌置于肋下(图53)。

4、右足向左足靠拢立定,同时,左臂掌由左向上旋转,经右臂外部向下,转复至左平方,反掌击出,面目注视左掌方向(图54)。

二十一、右单掌

1、身体面目向右转,右足向右前方一步,左足跟随悬起腿微屈,同时,左臂掌由左向下至右臂外部成平掌,两臂掌互成交叉式(图55)。

2、左足向右足前上一步,右足跟随之悬起,腿微屈,同时,左臂掌转成反掌,由右向上旋转至左平方,转成平掌。右臂掌由左向下旋转至右平方一成字形(图56)。

3、右足再向左足前上千步,左足跟抬起,腿膝微屈,同时,左臂掌由左向下旋转至右肋下屈臂贴胸反掌置于右肋部(图57)。

4、左足向右足立线靠拢立定,同时,右臂掌从右向上旋转经左臂外部向下转后至右平方以反掌击出,面目注视右掌方向(图5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