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相关推荐
-
『古方新解』《金匮要略》论下利病及转归
□ 艾华 历飞 王守岩 辽宁中医药大学 正确辨病识证是治疗疾病的前提,是立法处方的依据,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所在.<金匮要略>所论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两个方面,内容较多,现就下利病辨病思路与 ...
-
少阴经前篇
[凡本经宜温之证,悉列此篇] (一)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原文] \脉沉为在里,证见少阴,不当复有外热,若发热者,乃是少阴之表邪,即当行表散之法者也,但三阴之表法, ...
-
《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大法,春夏宜发汗. [译文] 在春夏季节,适宜发汗,这是使用汗法的一般原则. [评析] 本条讲概言治法运用当结合时令. 春天阳气初升,夏天阳气旺盛.在春夏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应之而浮盛于外,感 ...
-
《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大法,秋宜下. [译文] 就一般的治疗原则而言,秋季适宜使用攻下法. [评析] 本条讲适宜用下法的季节. 秋季属燥金司令,其气主降,万物开始渐入收藏之令,人体随着秋令的到来,也相应地起着变化 ...
-
《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译文] 关脉濡而弱,寸脉反见微,尺脉反见涩 ...
-
《伤寒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译文] 发汗过多,导致阳气外亡而谵语的,不可攻下,可用柴胡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和解少阳,使邪气得散,经气得畅,且通津 ...
-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①,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裈散主之. [注释] ①引阴中拘挛:牵引阴部拘急痉挛. [译文] 伤寒病后因男女交 ...
-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问曰:病有霍乱①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注释] ①霍乱:病名,形容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名为霍乱. [译文] 问:什么叫霍乱?答: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倾刻间 ...
-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下之利不止. [注释] 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 ...
-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①,但欲寐②也. [注释] ①脉微细:微是脉的搏动轻微无力,属于阳气衰弱:细是脉的形态细小,属于营血不足. ②但欲寐:迷迷糊糊似睡非睡的状态. [译文] 少阴病的症候特征,为脉象微细 ...
-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①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④. [注释] ①自利: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②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译文]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