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乐三得我神韻

诸乐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 孝丰鹤鹿溪(今安吉塘浦)人。父诸献庄,清光绪年间秀才,擅长诗文,好金石书画,以“耕读传家”为本,授徒乡里,不求仕进。诸乐三得父亲启蒙,诵习诗辞古文,酷爱金石书画,尤为仰慕吴昌硕的书画篆刻。
但因从小身体瘦弱,奉父命攻读医书,1919年,就学于杭州中医专门学校,期间不忘诗书画印的学习,常与师友切磋学习。1920年,转学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得校长丁甘仁、儒医曹家达器重。在丁先生课后,诸乐三常去先生家中见习,抄写医方。学医之余,乐三对诗学情有独钟,参加曹家达创办的沧社活动,并得其亲授,诗风日趋成熟。
在上海时与仲兄诸闻韵同住吉庆里吴昌硕家,除专心就读医学外,更倾心于书画艺术,并常常求教于吴昌硕,得其教诲。吴昌硕曾赠《佛手水仙图》并五律一首:“何药能医国?踌躇见性真。后天扶气脉,本草识君臣。鹤麓有源水,沪江无尽春。霜红寻到否?期尔一流人。”对诸乐三勉励有加,寄以深切厚望。与缶翁朝夕相处四年,得其亲授,悉心揣摩,深入堂奥,吴氏谓“乐三得我神韵”。
1922年,因仲兄诸闻韵赴日考察,诸乐三代其在上海美专授课,得刘海粟校长好评。1923年,上海美专成立中国画系,诸闻韵担任系主任,诸乐三成为上海美专最年轻的中国画系教授,教授花鸟、书法、篆刻课,以及后来的中国画论、诗词题跋等课。
与陈师曾、潘天寿等并肩作战,他们所做的繁琐细碎的教学工作,是现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工作,他们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诸乐三还先后担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及杭州国立艺专教授。
教学之余,诸乐三时向王一亭、朱强邨、诸宗元、冯君木、任堇叔等前辈请益,诗文书画造诣日进。1932年协同诸闻韵组织“白社”,和同仁姜丹书、朱屺瞻、潘天寿、张书旃、吴茀之、张振铎等切磋画艺。1935年,应刘海粟邀请参加“百川书画会”,与会的还有黄宾虹、夏敬观、潘天寿、张善孖、张大千、王个簃、谢公展等,定期聚会,吟诗、作画、论艺,后又参加西泠印社、中国画会等艺术组织。
抗战期间因避难携儿返回故里,诸乐三有诗纪其事云:“倭寇呈强暴,扬旛海上来。谁知将战阵,竟尔逼山隈。苕上连烽燧,鄣南半劫灰。潜身何处好,沟壑与蒿莱。”灾祸之年,他更是施舍医药,救济灾民,深得乡民爱戴,桑梓父老有口皆碑。
1938年,仲兄诸闻韵任教的国立艺专在湖南沅陵复课,应兄之请,诸乐三只身前往沅陵为闻韵诊治肺病,同时受聘于该校,与伯兄闻莞、友人潘天寿朝夕相处。年底,诸乐三与潘天寿同行,陪同病重的诸闻韵回乡。后在孝丰的浙西第二临时中学、浙西第二临时师范任校医、国文和美术教师,同时还常为乡人施医治病。
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美专执教,同年八月受潘天寿之聘到杭州国立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兼课。1947年起,辞去上海美专教职,正式受聘于杭州国立艺专。新中国成立后,更是精神振奋,以继续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
1955年与潘天寿、吴茀之等重建中国画系,专程赴上海招兵买马,物色人才,为中国画系的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1962年,学校受中央文化部委托,筹办书法篆刻专业,诸乐三为主要筹备成员,倾注了满腔心血。次年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科首次招生,成为全国美术学院中独一无二的书法教育阵地。1979年学校招收书法篆刻硕士研究生,年事已高的诸先生不顾体弱多病,仍然挑起导师的重担,所培养的一批优秀人才,都已成为书法界的中坚力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诸乐三多次遭受逆境,但他对教育、艺术耿耿戮力,始终如一。
1978年,浙江美院建校五十周年之际,诸先生挥毫作《梅兰竹菊》祝贺校庆,并题诗:“梅兰竹菊,花卉菁华。雨露培育,常发奇葩。艺苑有此,自然堪夸。从春徂秋,朝日摩挲。人以为画,我以为家。”他以“四君子”象征美院是个亲密无间、团结向上、百花争艳的艺术摇篮,抒发了爱校如家的深切感情。诸乐三先生从事美术教育事业凡六十载,春华秋实,桃李遍及海内外,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诸乐三绘画最为早熟,在全面继承吴昌硕艺术外,又从吴氏“金石味”中脱出,回归传统文人画趣味,吸收青藤的豪放、白阳的灵秀、八大的奇崛、石涛的多变,广采博览,为我所用,形成既似缶翁,又有别于缶翁的风格,开拓了“形气兼重”的绘画风貌。
诸乐三擅长写意花鸟,兼工山水,题材既有常见的梅、兰、竹、菊等,诸乐三此类作品最多,其执篆籀之笔,表现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的线条,又喜画紫藤,以草篆写藤,中锋挥洒,乱中有序,笔走蛟龙,浑厚灵动,自成一格。至于草虫花鸟,则多取八大、黄瘿瓢、任伯年、王一亭诸家,于画面增添不少生机,有别于吴昌硕基本不画鸟虫的画风。
因诸乐三生长于安吉农村,对农作物有很深的感情,使之成为笔下很重要的画材。诸如棉花、玉米、水稻、瓜果、豆荚、冬笋、芋艿之类,极具乡土气息,拓展了吴昌硕绘画题材。他擅于从平凡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诗情画意,作画强调立意、意境,作画前深思熟虑酝酿诗意,通过传统笔墨表现大自然景物的朴实、纯洁之美,故其画中有诗,回味无穷。
“花开吉贝白茸茸,闪烁银光耀碧空。老笔纷披无俗虑,牡丹不画画棉丛。”(诸乐三《棉丛图》题画诗),著名花鸟画家王个簃先生曾作诗称赞诸先生艺术成就:“腾蛟起凤郁奇姿,早在师门擅风貌。今朝百读闪光芒,点画推敲学到老。”
(0)

相关推荐

  • 刘江|忆潘天寿先生教我学篆刻

    刘江(前排左一)诸乐三(前排左二)潘天寿(前排左三) 1945年秋,我考入当时在重庆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班,教我们书法课的老师是潘天寿校长,课余或休息时,我常向他请教篆刻. 二年后我又选学进了油画系 ...

  • 陆维钊,他的交友圈书法家这么少!原来都是叶恭绰、马一浮、夏承焘、潘天寿、黄宾虹......

    丰子恺先生来函 叶恭绰先生来函之一 沙孟海先生来函 夏承焘先生来函 陈训慈先生来函之一 这几封书信的写信人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收信人--陆维钊.   而这些人,仅是陆维钊先生的交游圈的冰山一角 ...

  • 读潘天寿《雁荡纪游诗》

    图 <雁荡纪游诗>行书 一夜黄梅雨后时,峰青云白更多姿.万条飞瀑千条涧,此是雁山第一奇.如此峰峦信绝奇,写来出塞少陵诗.不禁我亦思名马,一抹斜阳展大旗.洞口曾停鸾凤车,群仙何夕散真如.碧霄 ...

  • 金鉴才:吴昌硕和西泠印社

    吴昌硕84岁在西泠印社锦带桥上留影 "我觉得西泠印社有一个非常宝贵的传统,就是责任心和牺牲精神.吴昌硕跟西泠印社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题目,但也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题目.讲讲很轻松,要去实践起来很沉重 ...

  • 茶歌|神韻

    神韻 花兒朝著天空綻放 展現它的美麗 世界是一幅美麗的畫 我用心靈的樂音共鳴 我的心聆聽世界的低語 世界對你表示愛意 你看不見真正的你 你看見的只是你的影子 有人追求財富 有人尋求智慧 我尋覓的是友情 ...

  • 流 傳 兩 千 年 的 古 風 神 韻 — — 漢 代 文 字 瓦 當

    瓦当文字中见有自名曰"当",如"京师庾当"之类:曰"瓦",如"都司空瓦","长水屯瓦"之类:又有曰& ...

  • 如何查询自己的喜用神

    如何查询自己的喜用神 人与人之所以有很多不同之处,就是因为天生的个性,成长的环境,和对人对事的领悟角度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发展,和不同的价值. 看一个人的八字,大多就是要先确定这个八字的喜用之神.不然 ...

  • 太空2017:令人目眩神迷惊叹不已

    太空世界因为遥远而让人倍感神秘,而太空照片也总能因为它们的美丽而引人入胜.这些图片无论从精美程度.震撼程度以及稀有程度来说,都堪称无与伦比.尤其是诸如"中子星碰撞粉色云团".&qu ...

  • 知乎10条神回复,针针见血,看完整个人通透多了

    作者|读者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 在我们的一生中, 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时候, 让我们苦苦追寻的人生答案, 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01 问:命运是什么? 神回复:命,是弱 ...

  • 诸神的传说(中国篇·二)

    四.三皇五帝 三皇,一说燧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二说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三说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四说伏羲.神农.黄帝, ...

  • 一屋子锦旗的中医不是大神,可能是小丑

    有水平的中医在哪 2008年夏天开始出现身体乏力,精力不足,学习学不进去. 求医经历 吃草药,1号中医说气血不足.吃三付,身体更无力,换2号中医,说气阴两虚,吃三付,身体更虚,不敢在吃了. 去德州人民 ...

  • PSD文件 视频:PS大神怎么完成这张唯美图片!

    PSD文件 视频:PS大神怎么完成这张唯美图片!

  • 十神之心性解读

    人的心性性格主要是从十神中解读出来的. 天干透出的十神, 也被解释为天性的自然流露, 此天性有"破则立"的关系,如印克伤, 伤克不了官, 正官心性现, 还有不破也立的关系, 如日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