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六级课程(隶书篇)

隶书在书法史上非常重要,它上承篆书,下开真行草书,处于枢纽的地位。可以说,所有的书体,都和隶书有关。隶书在汉代四百多年间达到高峰,从草隶、古隶一直发展到汉隶八分,内容非常丰富,形成了蚕头雁尾为特征的优美风格。隶书在骨法基础上,出现了肉法,

简介

隶书在书法史上非常重要,它上承篆书,下开真行草书,处于枢纽的地位。可以说,所有的书体,都和隶书有关。隶书在汉代四百多年间达到高峰,从草隶、古隶一直发展到汉隶八分,内容非常丰富,形成了蚕头雁尾为特征的优美风格。隶书在骨法基础上,出现了肉法,表现力大为丰富。从笔法的角度看,进入了使用两个锋的时代,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展。六级课程就是介绍隶书的写法。

隶书之名,首先为班固提出。班固是东汉初年的史官,其《汉书·艺文志》记载:“是时(指秦始皇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取省易,施之于徒隶也。”隶是罪犯,隶书指施于罪犯的书体,说明隶书与最先积极使用它的人身份有关。当时官狱公牍繁重,而篆书结构复杂,不便抄写,一些社会底层文书或抄写人员在大小篆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圆为方,最终由“篆书”化为“隶书”。正是由于这些人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被称为“隶役”,其所书也因之名为隶书。后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沿用“隶书”这个名称,他在《说文解字·序》中记载:“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从秦代开始,篆书逐渐演变简化为隶书,最终取代篆书而成为正体。

其实,由大篆演变而来的小篆,早在秦国统一之前就已经孕育形成。秦朝建立后,李斯等人进一步在其基础上加以省改和整理,成为统一后的通用文字。与此同时,一种比小篆简化,书写更为便捷的字体隶书,也成了秦朝的通用文字,只不过小篆作为正体,隶书作为俗体,是辅助字体。凡庄重场合皆用小篆,如秦始皇先后数次巡幸全国,所到之处的颂功刻石,就是标准小篆书写,而经常使用文字的官府书吏所写的狱讼军书便是隶书。可见,隶书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省改和辅助篆书,处于隶属地位,与官府下级吏的采用和推广有关,也与“徒隶”、“书佐”和“令史”的身份相关。此外,隶书还有“八分”、“分隶”之名,这是汉末才有,主要指东汉碑刻隶书。因其如八字向背分散之势,故而得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