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出过一个“纸上谈兵”的人才

特别鸣谢
本文撰写缘起于读者“飞翔”在公众号的一条留言。留言说:枫桥陈家人,人才辈出,簪缨相继,一直享有“翰林世家”的美誉,确实是名门望族。该村明末有个先贤陈玖学老先生,也牛得很,做过“乡饮大宾”,写过流传后世的军事著作《评注七子兵略》,与张居正辑注的《武经七书》、李贽的《七书参同》并列,都是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军事著作。弘虫不妨可以关注一下。
于是,我开始关注这个被诸暨文史所忽视的人物。拙文一篇,抛砖引玉。
这个“纸上谈兵”特意加了引号,不是贬义,而是取其字面意思,指谈论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俨然军事理论专家。
大约在400年前的明代枫桥,就出过这样一个军事理论专家。但是,无论是明清诸暨县志,氏族宗谱,还是当代枫桥志书,均不见其生平事迹,更没有提及他的军事理论研究成果。然而,400年来,他当年“纸上谈论”的成果,曾风靡一时,刊刻流行,未曾湮没。
这个人,就是枫桥的陈玖学。再确切地说,是枫桥陈家七房的陈玖学。他“纸上谈兵”的成果是一本书,名叫《评注七子兵略》。
《七子兵略》也叫《武经七书》,始于北宋,是北宋朝廷作为官方书局(国子监)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武经七书》集中了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被宋代及后世肯定为兵学经典,成为宋代以来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代重视武学,朱元璋提倡“军官子孙,讲读武书”,因而极大地增进了对《武经七书》的研究,书肆出现了诸多研究《武经七书》的专著,代表性的注本有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黄献臣的《武经开宗》、张居正辑注的《武经七书》、李贽的《七书参同》,枫桥陈玖学的《评注七子兵略》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且他的评注作品与前述注本一样,成为明代《武经七书》研究领域最具权威、最有价值的兵法研究参考书之一。这些注本有一个共同特点:注疏详明,引据确切,为后人重视。
《评注七子兵略》当年曾登上了兵法的畅销书榜,而其作者却鲜为人知。这本书首次刊刻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至少在民国时期它曾一度流行。现在网上能见到的版本有民国丁己年(1917)鸿文斋白纸石印线装(定武社藏版)、扫叶山房书局民国十年(1921)白纸石印版、扫叶山房书局(上海棋盘街中市)民国十五年(1926)六月初版、民国十五年(1926)四月再版(北京中华印刷局印)、扫叶山房书局民国十八年(1929)三月版(新式标点)、民国二十一年(1932)(北平武学书馆印行)、新式标点《评注七子兵略全一册》(第二版)、民国二十八年(1939)七月版,等等。其中新式标点《评注七子兵略》(全一册)扉页有“岭南张崖”书题,书末标注:
著作者:於越陈玖学。标点者:永昌陈益。出版者:扫叶山房书局。发行者:扫叶山房书局。代售者:各省大书局。定价大洋六角。
全书共七卷,每卷卷首标注著作者情况:
於越云兹居士陈玖学。
男:廷杰、廷侃、廷傅、廷价订正。
友:仲忠严廷谏同校。
《评注七子兵略》所载信息极有限,书的编著者是诸暨陈玖学,校对者是陈玖学的四个儿子,好友严廷谏(仲忠)也一同参与了校对。陈玖学还自号“云兹居士”。居士是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仕的人,说明陈玖学纯属民间人士。
既然陈玖学是枫桥陈家人,那么他自然是宅步陈氏陈寿的后代。手头没有旧版的陈氏宗谱,于是查《陈洪绶家世》(杨士安著),在“陈氏世系”一章中获知:陈玖学是宅步陈氏第十四世,行“都”,与陈性学(陈洪绶祖父)、陈心学、陈志学、陈善学、陈经学、陈文学同辈。但陈玖学生平不详,只查到其上辈及子辈的情况:
父:陈道全(鼎112)。生二子:宪学、玖学
祖:陈希贤(廉34)(1486.4.15—?)。字士懋,号慎斋。精医,入京都,授太医院吏。生七子:道坚、道成、道充、道济、道明、道行、道全
曾祖:陈元璐(寅56)。字世良,郡廪生。生希贤
兄:陈宪学(都117)(1553.9.23—1604)。字伯佩,号德所。县学生,考授辽东指挥使司都事,诰赠奉政大夫。
长子:陈廷杰(钶117)(1576.2.28—1664.8.27)。字世英,号玉笥。县学生入监,考授湖广衡阳府耒阳县丞,署县事。升河南赵府奉祠正。
四子:陈廷阶(钶274)(1596.5.1—?)。字藩英,号君恩。宁国府宝城县主簿。
从陈宪学的生卒推知,陈玖学当出生于1555年后,1600年尚在世(四子才五岁,尚不能参与校对),故其《评注七子兵略》的闻世,当在1600年后,属于明代明神宗时代,距今已有400年以上。
百度上还能查到四子“陈廷杰”的词条,其内容更详细:“字世英,号玉笥,明朝修职郎,浙江诸暨枫桥陈家村七房,陈玖学(明朝乡饮大宾,《七子兵略评注》作者)长子,陈廷俊堂弟,初为县学生,后入国子监,考授为湖广衡州府耒阳县丞署县事,后升为河南赵王府奉祠正。”这个词条或是陈家七房人在查阅家谱后的结论,故明确了房头,点出陈玖学及其作品,还道明陈玖学“乡饮大宾”的身份。乡饮大宾不是官职,表明陈玖学是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这与他的“云兹居士”的号相一致。
《评注七子兵略》,顾名思义,是陈玖学对中国古代的七子兵法所作的“评”和“注”。评是“评其覈要(要点,概要)”,注是“注其生僻”。新式标点版有永昌陈益所作的短序一篇,可知其出版原因及《评注七子兵略》的价值。
今之谈兵者,动曰军械空窿涩,兵法不良。于是奋袂抵掌,驰观域外,拾人弃物而为我之上品,其勇于谋军固可嘉,然未足为尽善也。曷以故?兵以奇制胜,以秘克敌;今我之军械兵法,皆拾人所弃,以言乎奇,固不能奇矣;以言乎秘,固不能秘矣;一旦有事,以此而还击之,弃甲曳兵,可坐而待也。嗟乎!吾国自有兵法在,何致舍己从人。吾为述其次:吾国军呈之兴,肇自黄帝。厉兵卒,创器械,一战而蚩尤戮。由是稔兵为国所必要,而无可忽者。迨后擅其术者,周有吕望、孙武、吴起、司马法、尉缭子,汉有黄石公,唐有李靖,各有专书。如何守备,如何攻敌,步伐阵势,进退旅行,均戛戛独造。尽此以行军,百战百胜,不过誉也。而吾国习性,喜从人,遂致数典忘祖,可慨也夫!陈玖学将上七子之书,合为一编,颜曰“七子兵略”。评其覈要(要点,概要),注其生僻,执是一卷,虽数千年前七子之攻城破敌,犹可目而击之。甚顾当世之兵家,采其法而济以学术,以善行军闻于世。使世尽弃其法,而反行我之法,执军政者,勿以吾言为河汉也!兹为迎合潮流,因以新标点为句读,使读者易于融会焉!岁在丙寅初夏陈益识于克复轩。
关于七子兵略,陈玖学在每卷的卷首均有说明(以下括号内文字为陈玖学所注)。他所评注的七子兵略,分别是:
卷一《孙武子》(武,齐人,著兵法十三篇。因伍员荐,入吴为上将,伐楚入郢,及秦人救楚乃班师,后见阖庐荒游无度,辞官归齐,数年而卒。)
卷二《吴子》(起,卫人,为鲁将,破齐师,因谗弃鲁降魏,迨武侯信田文谗欲杀之,又弃魏降楚,与悼王议削族禄,被楚族芋骝所杀。)
卷三《司马法》(此书乃齐威王追论成周大司骑之法,非司马穰苴书。)
卷四《李卫公》(李卫公问答卷。)
卷五《尉缭子》(尉姓,缭名,魏人,乃鬼谷子高弟。善理阴阳,深达兵法,与弟子隐于夷山,因惠王聘召,陈兵法二十四篇。)
卷六《三略》(略,谋略也。本太公所作,黄石公尝推演之,以授子房,故后世以为黄石公之书。)
卷七《文韬》(韬者,韬藏之义。文、武、龙、虎、豹、犬凡六十章,皆太公作。)
枫桥历史上重“文”,故多文人墨客,多传世文墨。相比较而言,枫桥古代也多有从武之人,但能在“武学”上出成果且能与“文学”齐名的,却只有陈玖学了。陈玖学可谓是填补了枫桥“文武双全”的一个空白,他一个人就撑起了武学的半壁江山。他的作品被后人忽视,或许是枫桥历来“重文轻武”的一个折射吧。
诸暨历史上仅有两个人物,留下了武学兵法方面的作品。一个是陈玖学,一个是陈玖学同时代的翁溥。翁溥,字德宏,店口金湖人,明嘉靖八年进士,曾官至兵部右侍郎、左侍郎,南京刑部尚书。他的作品叫《武学经传三种》(三十九卷),此书是编而不是撰。这部书有两个版本,一是明嘉靖三十二(1553)年刻本,一是明隆庆元年(1567)耿文光重修本,比陈玖学的《评注七子兵略》早约六七十年。但是翁溥毕竟担任过兵部的高官,他编刻兵法之书,属于官方专业人士职责范围内的事;而陈玖学评注七子兵略,纯粹是民间兵法业余爱好者的学习与研究。两者相比,无论实力,无论地位,无论影响,陈玖学都不能与翁溥同日而语。但是,历史证明,翁溥所编的兵法书在两版后就销声匿迹了,而陈玖学的《评注七子兵略》竟然经久不衰,说明陈玖学的“纸上谈兵”,绝不是一般水平。用陈益的话来说,他的评注甚顾当世之兵家,采其法而济以学术,以善行军闻于世,意思就是,陈玖学的评注本,既有博采众长的特点,又倾注个人精到的学术思想,故陈玖学虽是“纸上谈兵”,却被世人一致公认为“善行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