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特征的剖析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掐丝珐琅的的图案形状非常明显,有很强的立体感,便于写意传神,特别是对动物的描绘,会格外生动,整体色彩也很有层次感。
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掐丝珐琅器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掌握烧造珐琅技术后,为符合中国统治者的审美趣味,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制品,但装饰品方式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的艺术韵味。

掐丝珐琅,又名景泰蓝,是中国的著 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被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是工艺美术王国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中国的民族品牌孔氏珐琅历经十余年全面掌握了这项高难度的技艺,打造出精美的黄金掐丝珐琅腕表和首饰,且在世界钟表珠宝展上精彩亮相、绽放光彩。

相较于掐丝珐琅,画珐琅则出现得较晚,这一工艺是15世纪中叶由欧洲的弗朗德斯发明,后于15世纪末期,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在清朝康熙年间经由广州等港口城市传入国内。
15世纪明朝早期的中国Cloisonnè珐琅器一直被国际古董界看做中国珐琅器中最顶 级的作品,做工极其复杂因而价值非常高。到了明朝第七位皇帝景泰帝,因为对珐琅器的热爱,扶持珐琅工艺得到很大的发展。开发出如宝石般质地的蓝色珐琅釉彩。那个时期出品的明代掐丝珐琅因此有了现在人人都能熟稔的大名“景泰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