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殇:身肥?心肥!

寻人:
亲爱的王桂梅女士,你的留言我已看到,麻烦你在公众号再次留言。

越老越怕生病,人过四十岁,减肥就成了许多男女的无解之伤,无源之痛。
这些年我对体重的监控,已然到了偏执的程度,但是收效甚微。谁能让一个无美食不生活的家伙,良好的管理体重呢?
所幸,他不在乎我的肉是多是少(估计根本没注意),还在不停地研发饲养内容,不断改良饲养方式。
而我自己更是口号喊得山响,吃起来全然遗忘,继续在微胖的路上狂奔。
有时给自己开脱,辛苦半生,连饭都不敢吃了,也是蛮冤的。
所以,励志无数,减肥有度。
现实当中减肥的人们,有些是如我般减肉,有些却是在减心事。身体上的肥容易减除,心理上的肥就不那么容易了。
1.食之殇
小Q,27岁,减肥历程十年,10年前她开始发胖,青春期的美丽期待,变成了减不掉的肥肉。
“哪个妙龄少女不善怀春”,可她的青春期却陷入身体走形,体重暴增的泥潭。
也是10年前,她发现了父母离异的实锤,心中某个角落留下一片挥之不去的阴霾。
为什么突然能吃,为什么突然迷茫,她一直说不清楚,但她知道,怨谁都没用,母亲不要她了,父亲欺骗她了,她需要一个出口。
小Q减肥,成了永无止境的循环,从最初的140斤开始,她减了又增,增了又减,140——130——150——145——168……………………210,小Q再也减不动了,只好听天由命,偶尔对着朋友笑着说:算了,不吃饱了怎么减?
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是多么憎恨这身肉,却又无法自拔。
小Q是在吃吗?她如此贪恋食物,面对桌上的一切可食之物都不能自持,是因为贪嘴吗?
若真如此,小Q早就减成闪电美女了。她哪里是在吃食物,她是在吃心里缺少的那一块,是在填补心灵空掉的那一角,她正是我们当前患者众多,却不易发现的“空心病”患者。
2.胃之殇

小P,32岁,中了循环减肥的毒,身高175的他,每次体重飙到190斤,一定能玩儿命减回130斤内,拼搏的勇气和毅力,让朋友、亲人震惊+佩服。
然而,小P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再让体重回到解放前,而且准确无误达到190斤。如此折腾N次,体检结果开始出现异常,最先表现出的是心率问题,接着就是胃的强烈抗议。
然而,不管医生如何嘱咐,妈妈如何担心,小P还是持续着体重超标——体重回落——体重再超标——体重再回落。
他管不住自己,也无法战胜心里对“我可以做到!”“我做到了!”的渴望。
小P初二学习成绩下滑,一贯表扬他的父母开始抱怨,甚至责骂。小P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特别是母亲,那个最爱他,永远为他付出的人。
但他又不明白,为什么管不住自己呢?为什么越要专心学习越会注意到女学习委员呢?
他一方面努力调整,另一方面又沦陷于对学委的迷恋,回家看见妈妈失望的脸,听她说“你对得起妈妈放弃事业为你的付出吗”,马上充满自责,立志专注学习。
在这种放任与自责之间,小P渐渐发胖,妈妈发现他病态的喜欢吃,最终能吃到恶心呕吐,已然是小P高三下半学期。
在妈妈督促和花钱治疗双重管控下,小P果然减肥成功,并且如期得到父母的赞扬。
然而,好景不长,小P大一再次迅速发胖,之后只要父母一指责,他即刻能快速减回正常体重。
就这样,小P吃肥了再减,减帅了再吃,持续的循环往复。
小P从来减的都不是肥,而是心里空掉的那一块,那些青春期的不被理解,甚至认为是流氓、不听话,是对不起家人的空白。

他希望如爱他的父母所愿,不被异性诱惑,专心努力一路优异,他希望能管住自己,不再胡思乱想,可青春的躁动又是如此强烈难以驾驭。
小P在接受成长,与停止成长之间,循环着。
3.爱之殇
“空心病”,这些年开始泛滥流行,父母给了那么多的爱,孩子却长出了心理空洞。
太多家长不愿承认,太多孩子不愿相信,于是问题就放在那里自由生长,长到最后变成一种新进成年人普遍病症。
减肥路上苦苦挣扎,或坚持,或放弃的人们,若只是减掉身体上的肥肉,怕是难以逃脱再次变肥的恶梦。
朋友的女儿得了这个病,我嘴硬地说:把她交给我一起生活,一年就可以让她体重正常。
嘴强很爽,但嘴强没用。我知道孩子心里有多大的洞,也知道她已经不再是孩子,但我依然渴望,渴望帮她填补上那个巨大的、深邃的空洞。
我也知道,那些食物填不满的地带,需要用持续的,有度的,强大的爱来填充。
我更知道,那些缺爱的空洞,不是爱情、友情可以封堵,能够填充的。需要亲人的理解、支持,和无条件的信赖来补救。
除去少数天生的易胖体质,多数发胖的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若是只在乎身体上的肥肉,而不增补内心的空洞,小Q和小P就不是个案,而是一群正在成长,正在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人们!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在被这种“心肥”所困扰,给你几条建议:

  1. 减少聚焦:不可陷入自责,不要以爱之名时时提醒,更不要以爱之名指责评判;

  2. 放大优势:找出自身优势优点,强化自我认同和自我欣赏,身边人帮助转移注意力,强化个人优势的发现与应用;

  3. 正确减压:人活着都会有压力,压力过大就会重复过去习惯的减压方式,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出其他方式,如:旅行、运动、艺术等。

  4. 适度赞赏:当出现转变时,要及时鼓励和赞扬自己,注意是适度,过度可能造成“心理依赖”,如小P一样潜意识鼓励自己重复成功。

—— E N D ——

如果你这篇觉得“好看”,请帮我点“在看”或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