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拉康派移情之门大会经典文本纪要

诸种状态下的移情:2018拉康派移情之门大会经典文本纪要
在拉康研讨班XI中的移情概念
伯纳德·塞恩海夫
2018年5月1日稿件概要
在“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 ”研讨班结论那里时,我们是如何确定移情的构成的呢?
拉康表述了他移情的概念,一方面是建立在被假设的主体这般与主体相关的移情,另一方面,则是建立在对象a上,后者表达了爱的移情。 -与无意识的结束相对应的爱,例如“我不想对无意识有任何了解…… ”。因此,有必要将移情的悖论置于这两个对立之间:被假设知道的移情的主体和“我对它一无所知”的移情爱。
J.-A. 米勒将研讨班十一的最后几章命名为 “ 大他者的领域和回归移情”。在研讨班结束时,拉康根据主体的因果关系,即“ 异化” 和“ 分离”的操作,返回到了移情上。

异化操作中所涉及的问题与运动中指向象征性“大他者”的主体的产物是一致的。然而,拉康在这里又迈出了一步。他试图阐明两个异质的秩序:能指的秩序和享乐的秩序。对于二元对立的隐喻–换喻,它不考虑享乐,拉康用异化和分离去代替它。并且由于有了这种替代,他可以将对象 a 引入主体因果关系的运算中。
进入分析的第一刻 是异化的时刻 ,也是移情的时刻,是知识的假设的时刻。异化的前提是,我们的症状性抱怨掩盖了一种意义,一种逃避我们的知识。我们做出了关于无意识的假设。
首先需要异化才能确立移情,移情的关键是知识的假设。
异化产生了走向符号的运动,这开创了“大他者”领域与意义的联系。如果没有对能指的召唤,则不会进入到分析中。
注解:
1. Miller,J.-A。,“ L'orientation lacanienne.1,2,3,4”,1984年11月28日,在巴黎第八大学精神分析系上讲授(未出版)。

帕梅拉·金
2018年6月25日稿件概要
什么时候可以说分析开始了呢?就是在这个主体一直维持他的日常现实的程序发生“摇晃”的时候1 。雅克·阿兰·米勒(Jacques-Alain Miller)说:“与实在的相遇”,与“无意义的”相遇。2 这个打开、破裂、劈裂的时刻伴随着一个问题,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已经是对被假设知道的主体的召唤3, 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暗示了应该存在一个意义。这种假设甚至在分析需求之前就存在了。这是“事先已经进行移情的结果”,米勒称该对象为“对其症状的预解释”。4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拉康说:“精神分析的开始就是移情”5,而非对分析的请求。
这里暗示了什么呢?分析家将重建丢失了的意义。症状支持的针对分析家的请求具有恢复症状的符号状态或“其来自大他者的明确表达的状态”的效用。6。这意味着主体对大他者的欲望是开放的,米勒称之为“歇斯底里化”7 的主体。因此,恰恰在这一点上,在分析开始时,就会出现“抵抗”,这是负向或反向转移的名目之一。
这种抵抗尤其使弗洛伊德的追随者着迷。他们的移情经历呈现出消极甚至敌对的形式,使他们不断感到惊讶。他们注意到最初的惰性,这是对自由联系的障碍。因此,他们着手分析后来受到威廉·赖希(Wilhelm Reich)影响的那些让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出名的这些“防御机制”。赖希对不可避免的,落实了的“潜在的”负移情感到着迷:“每个案例无一例外都以或多或少明显的不信任和怀疑态度开始分析的”8。米勒称这是“欲望的分裂”(有治愈的欲望,有不想治愈的欲望),甚至是“移情的分裂”:变得更好的欲望是积极的转移,而不想更好的欲望则是负移情。9
因此,移情最初被理解为建立初始的反抗关系。这就是为什么米勒将负性移情称为“实在的名字”,正如赖希(Reich)和弗洛伊德(Freud)的追随者所经验的那样,这种最初的抵抗是“实在的名字”。10 “ 20年代的那些分析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朝向了实在方向。但是他们 做错了 ”, 米勒 11说。他们忽略了解释,而是倾向于直接去处理冲动。
“ 从他们的错误中,让我们标记出自己的道路。12 ”拉康说,他在研讨班开始时将“后弗洛伊德者的惰性的实在经验归因于想象的登记”,同时又促进了符号登记的最高地位,”在他的教学晚期时,拉康将以另一种方式回到冲动的实在体验:正如米勒所解释的那样,移情将位于紧迫性的后座上。“在拉康所说的“需要满足的紧迫”的水平上,存在比移情更深的因果关系,而分析是这种迫切满足的方式。”13
注解:
1 Miller,Jacques-Alain,“移情下的诊所”,《精神分析笔记本》,第 17期,移情,伦敦,2007年,第1页。8。
2 同上。9。
3 Lysy,Anne,“转移与精神病”,《 精神分析笔记》,第17页,第1页。22
4 Miller,Jacques-Alain,“移情下的诊所”,《精神分析笔记》,第 17卷,同上。cit。,p。9。
5拉康,雅克,“ 1967年10月9日对精神病患者的建议”,《犯罪学评论》, 苏伊尔,巴黎,2001年,第1页。247。
6 Miller,Jacques-Alain,“移情下的临床”,《精神分析笔记》,第 17卷,同上。cit。,p。10。
7米勒,雅克·阿兰,«拉康派的方向:精选»2008-2009年,巴黎大学心理分析学院,巴黎第八大学,2009年1月21日,法国。
8 Reich,Wilhelm, 性格分析,Farrar,Strauss和Giroux,纽约,1990年,第1页。32。
9 米勒,雅克·阿兰,“ L'orientation lacanienne。 同上。同上,1998年12月16日。
10 米勒,雅克·阿兰,《 L'orientation lacanienne》。同上。同上,1998年12月9日。
11 同上,1998年12月2日。
12 Lacan,J.,“治疗的方向及其权力的原则”,《 犯罪学评论》,诺顿,纽约/伦敦,2006年,第1页。492。
13 Miller,J.-A。,“ La passe duparlêtre”, La Psychanalyse vite,la Cause freudienne 74,p.5。119。